事關崛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1日 08:35 經濟視點報 | |||||||||
□本報評論員 本周兩則有關中國企業的新聞比較熱。一則是央企加速并購重組,使現有的198家央企減至30~50家;一則是中國民企500強門檻逼近10億元。 應該說這是利好消息。
隨著進一步開放,國內各行業將相繼對外資開放,中國企業即便不出境,面對的也是國際資本與國際競爭。失去政策與行業保護,國企軟肋暴露無遺。再加上目前央企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急需尋找解困之路。而那些效益低下、已成政府的沉重包袱的央企更亟待改革。重組,給人無限遐想。 其實,進入2005年,關于央企并購重組的消息一直沒有間斷。但多是某企并入某企之類,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之感。這次傳出了對不能在規模上進入本行業前三位的央企,將進行重組,方向性很明確,在業界頗引起一番震動。 重組是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是一種手段,但絕非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靈丹妙藥,更非拯救國企巨損的救命稻草。 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不是大不大的問題,而是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目前國內其實不缺大企業,從人數上說,萬人、10萬人的公司比比皆是,從占地面積說,有些地方一座城就是一個公司。而像石油、通訊、郵政這樣的壟斷性企業更是在全國大街小巷都有其身影。但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實在缺乏。而缺乏國際競爭力不在別的,主要表現在技術不夠先進、結構不夠合理、機制不夠靈活和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就是說,行政手段固然可以暫時促成央企變得更“大”,但卻不能從本質上增強央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短期拼湊巨無霸企業的做法,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加劇市場分割,形成新的壟斷,從而弱化國內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面對央企的現狀,人們對于國資委關于央企并購重組效果的預測——“規模是有決定性意義的,有質量的規模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使企業有能力承擔失敗”,如今不能不打上一個問號。 而并購往往也只是手段而非根本。對央企來說,通過并購,可以實現其規模擴張,從而有利于其參與市場競爭,做強、做精主業。那么什么是主業?印度有軟件,德國有汽車,韓國有電器,在世界大工廠里,這也是上述國家對自己產業的最好定位。然而反觀中國的對外輸出,在西歐是紡織品業,在俄羅斯是鞋業,在非洲則更多的是勞動力的輸出,而紡織品、鞋業行業在中國已進入微利時代。在歐洲的貿易大棒下,更是難有所作為。這也是國民呼喚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由衷所在。因此,當年聯想并購IBM成功,至少給了我們一劑興奮劑。遺憾的是,前不久熱炒的中石油還是敗走西海岸。在這個時期,當需要有人站出來助力中石油時,卻鮮見蹤影。 中國要崛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必須過硬。其間作為國家經濟命脈的國企必然要先行?梢哉f,這是事關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命題,絕對馬虎不得。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向中央企業集中,具有戰略意義。這中間,必須要對國企內部的結構治理與市場化進行全面評估和分析,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企圖通過行政手段將企業強扭在一起,看似培育出了巨無霸,實則是一具空殼。一口是吃不出胖子的。 不過,中國民企的發展還是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佳音。全國工商聯8月30日公布的2004年度上規模民營企業排序中,中國民企500強的門檻已逼近10億元。通過投資、收購兼并、國有企業改制等形式,民企身影開始閃現在鋼鐵、煤炭、化工、汽車等一些國有資本占優勢的行業,且數量逐年提高,由此也激活和帶動了許多行業產業。但是,在某些具有國家行政性壟斷和自然壟斷的領域,如石油、電信、金融和公用事業等行業,民企的數量還很少。 中國企業需要做大,更需要做強。但做大做強,修修補補、拆拆合合都非萬金油。解決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問題,進一步打破壟斷,鞏固市場和占有市場才是當務之急。如此,方能灑脫地“與狼共舞”。 病根不除,國企重組恐怕很難避免陷入新的泥沼。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