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教育支柱 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福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1日 08:38 第一財經日報 | |||||||||
新學年又要開始了,每個孩子和家長都對新學年滿懷憧憬。但是,有為數不少的家庭,為了孩子上大學,為了孩子能把初中、高中讀下去,或四處舉債,或節衣縮食。教育的確關系到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以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福利。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教育投入近年來增長還是比較快的。從1998年到2002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從2.55%增加到3.41%。我國《教育法》規定,各級政府在教育方面
我們認為,盡管教育的問題非常復雜,但由于教育和醫療一樣,是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公共服務,教育的問題主要出在政府投入不足。4%的目標,是上世紀90年代初定下的,當時的教育部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到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應達到發展中國家4%的水平。實際的執行結果是:根據近5年的平均增速15.9%增加投入,同時GDP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增幅9%左右的速度增長,要想達到4%的目標要到2006年,比預定時間晚了10年。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教育投入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之勢。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的調查,1997年以來,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增速持續慢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速,2002年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占支出的比例為15.2%,比1997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 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教育的主要投資者是政府,特別是初、中等教育,居民負擔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而我國的現實卻遠非如此。2002年,在教育投入總量中,個人投入5795億元,占62.7%。政府投入不足所帶來的表現為:大學投入中國家讓位于個人;中國被西方冠以“世界工廠”,但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的中專,正在被日益冷落;高中投入,個人占七成。再看初中,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所需費用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特別是占總數四分之三的人員經費和基建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公用經費也以財政為主,不足部分才向學生收取少量雜費予以補充。然而實際情況是:2002年初中生人均國家投入1062元,尚不及個人投入2147元的一半。小學投入,國家正在加碼。要扭轉國家與個人投入比重倒置的格局尚待時日。世界上只有7.5%的國家個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超過10%,中國即是其中之一。 教育問題最尖銳的表現是:不管城鎮還是農村,越是中低收入家庭,教育負擔越重。目前,全國60%的家庭、70%的人口收入水平在平均線以下。一般來說,低于平均線的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也比平均值低,但因為收入水平更低,所以教育支出占消費的比重要高出平均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比平均值高40%以上,但因為收入水平高出更多,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要低于平均收入家庭。據估算,農村60%的家庭承擔的教育支出占其消費支出的比重已達20%。由于不能真正實現義務基礎教育,與衣食住這些生存需求相比,孩子的基礎教育對于許多低收入家庭來說竟然也成了奢侈品。 所以,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是減貧的最好方法,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捷徑。若按占GDP4%的標準計算,2002年國家投入尚差842億元。如果這部分經費全部到位,則家庭的教育負擔可減輕14.5%;如果能跟上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即占GDP的4.5%到5%,則國家投入還應該再增加524億元,這樣,個人部分可少支出1366億元,減少教育負擔23.5%。 教育是任何一個要體現社會公平政府的最重要的部門,現代文明的最基本價值觀,衡量以人為本的最基本尺度,是對凡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我們不僅應該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待中國的教育問題,而且要看到教育所起到的進行社會階層結構的平衡以及重新調整社會結構的巨大作用。 教育與社保、醫療一起構成和諧社會的三根支柱。我們希望、也相信在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會有充分的體現。國家興亡,系于教育,社會和諧,系于教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