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是多方的舞臺 中國企業究竟如何走出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0日 13:34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祝慧 中國企業“走出去”眼下正成為一種時髦,在5月1日國家取消了投資境外購買境外企業的審批程序后,“走出去”更是達到空前熱潮。從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到南汽和上汽收購英國羅孚、海爾競購美泰,再到中石油以41.8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一個月內就有這么多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拋頭露面”,足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度。
可是,國際市場并不是單純的市場,是一個需要在多方面進行博弈的舞臺,那么中國企業究竟該如何才能想昂首挺胸的“走出去”呢? 文化、法律、規則、管理成企業“走出去”最大屏障 不可否認,盡管中國企業對“走出去”躍躍欲試,但是這條路走的并不順利。作為國際市場上的新來者,中國企業在與國際公司斡旋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來自各方面的屏障。 “由于政府越來越采取鼓勵‘走出去’的措施,使得‘走出去’逐漸成為一個戰略。但是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不是帶著中字頭的企業認為政府還應該采取進一步消除管制的方法!眹H金融公司資深投資官員李耀在搜狐安邦第四期論壇上這樣說。 他認為,從內部來說,管制方面還需要加強;從外部來講,主要就是文化沖突。據李耀介紹,通過對中國160個企業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企業認為“走出去”的困難首先是文化沖突;還有45%認為“走出去”以后真正扎根在當地市場,和當地市場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有43%的企業認為資金上的短缺,就是持續資金上的供給也是一個大的挑戰。 而英國路偉律師事務所呂立山認為,法律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因為法律就是代表當地的文化和一些需求,比如在中國,因《勞動法》產生的一些問題,損失不會太嚴重,但是在美國和歐洲會很嚴重。 對此,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高級分析師賀軍認為,現在中國企業感受更多的是來自于外部的壓力,因為走出去首先是接受外面市場的一個選擇;但是,今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困難,內部因素會顯得突出一些,因為在國際上大家會熟悉中國企業的概念,如果政治上淡化了,那么這時候企業自己的能力就會體現出來,會涉及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和人才供應以及能否跨越文化障礙。 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需要明確方向 “中國企業想要出去,如果連方向都沒弄準,怎么同跨國公司較量?”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海內外企業家交流中心副主席管益忻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企業是否達到國家級或世界級不是首要問題,最重要的是直面最新型的市場經濟,抓住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在把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中國企業的商業革命問題。 “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有一系列的戰略轉變問題,我們要在整體戰略上給中國企業支招。”管益忻說。他認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應該在六個方面加強。 第一,企業模式定位上,從產品(項目)運作創新向企業模式創新轉變。盡管一個企業的某一個產品或技術的運作過程,或者工藝流程的創新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就是做買賣的方法體系,商業方式的創新。 第二,經營形式上,從公司利益主導向客戶利益主導轉變。企業肯定是要賺錢的,但必須以客戶價值為主導,否則你是根本談不上利潤。 第三,運作對象上,從“產品制造”為主向“品牌制造”為主轉變。從單純的產品制造向產品和品牌兩個制造轉變,而且要以品牌制造為主。 第四,價值導向上,從企業價值主導向客戶價值主導轉變。客戶價值體現著人們的消費追求和生活方式,客戶關心的是使用價值,而且還考慮價格,因而企業不能只關心交換價值,要把“銷售后”與“消費后”區分開,消費后決定著企業命運。 第五,創新的基體上,從仿創向原創轉變。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世界經濟格局是按照品牌格局來劃分的,就是“品牌競爭”和“品牌戰”。 第六,機制的再造上,以產權創新為主導向市場創新為主導轉變。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獲得客戶群的能力,市場就是客戶群,市場創新決定著企業內部的創新,把產權明晰放第一位是嚴重的錯誤,不是不要產權明晰,而是處第一位的應是市場(客戶群)。 此外,李耀還指出,政府如何支持“走出去”的發展,同時能夠用一些比較透明的、符合市場慣例的做法來推動整個過程對中國企業“走出去”來說非常重要。 不過,呂立山認為,如美國老百姓對中國一些情況的誤會,美國公司也會碰到,也會到世界各個地方不受歡迎,有時候如果美國政府同樣是表現一些支持的話,更加不受歡迎。“要看各個地方的文化情況,這是文化之間的問題,不是中國企業要特別擔心的問題,它只是個應該注意到的問題而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