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人民幣升值 匯率改革破冰 > 正文
 

持有外匯的企業和百姓應該如何來應對匯率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9日 07:55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網記者 許志峰

  正視匯率波動風險

  今年5月,北京通達貿易公司在中國銀行北京分行選擇了一筆期限3個月的美元遠期結匯業務,金額100萬美元,鎖定遠期結匯價820.38。8月19日,公司從國外收到100萬美元貨
款并按約定價格進行了交割,而當天銀行掛牌即期結匯價僅為808.45。通過遠期結匯,這家公司以更高的價格結匯,換算下來,這項交易使公司獲利近12萬人民幣。

  近年來,由于人民幣匯率盯住單一美元,對于從事與美元業務相關的企業來說,腦子里基本沒有匯率風險這根“弦”。7月21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一次性調整到8.11,使得不少企業初嘗了匯率波動的滋味。人民幣升值2%,對于進口商來說,盡管支出的美元數量不變,但是如果進口商是用人民幣購匯后再支出,就相當于節約了2%的人民幣成本。反之,出口商收到的美元數額不會減少,但是結匯后的人民幣卻減少了2%。

  當然,從7月21日以來的情況看,美元對

人民幣匯率在8.11上下微幅波動,8月23日為8.1056,基本保持穩定。一些企業因此對匯率風險并未引起足夠重視,認為
人民幣升值
2%不算什么。專家指出,這種想法其實不妥,因為此次匯率改革不是簡單的匯率調整,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變革,從長遠看,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逐步擴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企業應當未雨綢繆,在財務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做好相應準備。

  善用風險管理工具

  該如何應對匯率風險?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運用匯率金融工具。8月9日,央行宣布,擴大外匯指定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此舉的目的,正是要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為銀行和企業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工具。

  遠期結售匯業務,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比如,某企業預計3個月后將向國外出口商支付500萬美元貨款,該企業可以與銀行提前簽訂遠期售匯合同。這樣,3個月后無論當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如何變動,該企業都可以按照事先約定的匯率用人民幣從銀行購買美元貨款,從而鎖定匯率風險。

  我國從1997年開始,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經兩次擴大試點,目前已有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獲準開辦此項業務。幾年來,很多企業都從遠期結售匯交易中嘗到了甜頭。此次央行對于遠期結售匯的辦理銀行、市場準入方式、報價、交易期限和交易范圍等方面的限制都進行了調整,無疑將更有利于企業參與這項業務。

  不過,中國銀行資金業務部人士也提醒,企業在參與遠期結售匯業務時應有正確心態。實際市場匯率的變化很難把握,因此很可能會出現某一筆遠期結售匯的結果還不如即期結售匯的情況。對此,企業應當認識到,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意義在于鎖定風險,而不是投機獲利。

  與遠期結售匯相比,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就更為陌生。簡單而言,掉期業務就是指境內機構與銀行之間一前一后不同日期、方向相反的兩次本外幣交易。例如,某出口企業收到貨款500萬美元,目前需要將這筆美元換成人民幣用于支出;同時該企業3個月后進口原料又需要500萬美元的貨款。這時,該企業就可以與銀行辦理一筆即期對3個月遠期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即期賣出500萬美元,取得相應的人民幣,3個月遠期以人民幣買入500萬美元。

  中國銀行資金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通過掉期交易,企業可以軋平其資金缺口,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與結售匯或外幣信貸相比,掉期業務的成本較低,手續也更為簡便。目前中行正抓緊進行相關準備工作,并將于近期推出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

  外匯

理財市場起波瀾

  與企業一樣,手中持有外幣的百姓也非常關心匯率的變化。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末外匯存款1605億美元,比上月減少48億美元,其中居民外幣儲蓄下降8億美元。可見,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不少百姓選擇了將外匯換成人民幣。不過,專家表示,應從中長期理性看待人民幣升值,不必急于把外幣存款換成人民幣,通過恰當的理財方式,同樣可以使手中外匯獲得良好收益。

  最為普遍的理財方式自然是將錢存在銀行。8月23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調整后利率上限分別為2%和1.875%。這已是今年央行第三次上調境內美元、港幣小額存款利率,百姓的外幣存款利息也因此增加不少。

  當然,對于更為積極的投資者而言,可以選擇各家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匯率改革以來,一度趨于平靜的銀行外匯理財業務被“激活”,進入發行“高峰期”。近一個月時間內,多家銀行推出新的美元、歐元等外匯理財產品。與以往同類產品相比,新產品的收益率繼續攀升,目前,3個月的美元理財產品年收益率已經超過3%。同時,購買門檻也有所降低,以往銀行外匯理財產品最低起購金額為1000美元,現在很多理財產品的門檻已降到500美元。

  另外,與以前相比,投資者在購買外匯理財產品不僅關心收益率,也越來越關注匯率風險。相應地,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開始受到青睞。以前,1年期以上的產品賣得比較好,而現在半年期的產品最為暢銷,甚至有銀行推出了期限僅為1個月的產品。理財專家也認為,短期產品雖然收益率相對較低,但在資金操作上更靈活,有利于投資者根據匯率變化適時做出相應對策,投資者應結合自身情況,尋找收益和風險的平衡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