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FDI崇拜到FDI反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7日 14:04 中國經營報 | |||||||||
編者的話 在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中,外商直接投資(FDI)無疑起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中,外資與國有企業、民營資本一樣,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今年以來,關于外資的質疑聲也開始不斷響起,如指責其在中國攫取了超額利潤、對人民幣升值和宏觀調控形成壓力等。在這種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資連續兩個月下降的數據自然引起了多方關注。這是正常波動還是長期撤離的前奏?與一些周邊國家相比,中國的投資環境不再是一枝獨秀了嗎?我們能從“招商引資”提升到“招商選資”的階段嗎?改革
理性回落還是長期撤離 《中國經營報》:據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652家,同比下降2.02%;合同外資金額986.41億美元,同比增長19.2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0.91億美元,同比下降3.42%。尤其是最近的4、5月份,我國實際使用FDI金額分別為40.8億美元和48.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均下降20多個百分點。有媒體說這是中國FDI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跳水”。我們該怎么來看待這些數據?這是否意味著長期資本正在撤離中國? 華民:在我看來,外資流入數量減少已經成為定局。在整個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下,未來外資流入的速度和增長速度都會減緩。但已經進來的長期資本是否要撤離中國目前還無法判斷。 金伯生:任何國家的經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勁增長之后,都會進入調整階段。但使用“跳水”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不太明朗的趨勢是不準確的。一段時期內經濟數據的變化,不能完全判斷經濟趨勢的變化。雖然連續幾個月FDI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失去了吸引力。你應該可以看到,上半年我們合同外資的金額是呈增長趨勢的,所以從中長期來看,并不意味著長期資本將要撤離。 宋泓:我覺得我國引進外資的長期趨勢并不會發生逆轉,原因是左右外資進入的長期性因素沒有改變。一是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因素以及全球制造業轉移向中國的趨勢還在繼續;二是整個外資的規模比較大,前幾年同期使用外資金額基數高,而且一直處在高位運行狀態,這反映整個引進外資本身運行狀況是比較良好的;三是雖然對外開放以來引進外資的格局比較明朗,但加入世貿組織的很多政策優勢還沒有反映出來。從這些基本面的因素來看,未來我國還會保持強勢引資的這種取向。 “假外資”開始回流? 《中國經營報》:據統計,在對中國的外商投資的排名中,香港一直在第一位,超過50%,而英屬維爾京群島占到外商投資第二位,開曼群島占到第七位,撒曼群島占到第11位。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從這些地方注冊的資金大部分都是內地的錢轉出去,然后進入中國。他們顯然是為了追求稅收優惠而來,如果中國不再有稅收優惠,不再有額外利潤,這一部分資金就失去了來回倒騰的必要。“兩稅合并”是否對這次FDI的下降有著直接的影響? 金伯生:醞釀已久卻遲遲沒有出臺的內外資所得稅并軌,給外商帶來政策上不確定的預期,使得部分外商采取了觀望態度。另外各地的招商引資優惠條件減弱,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外資的積極性。不過兩稅合并是遲早的事,稅收優惠政策對跨國直接投資有影響,但影響不大。他們看重的主要還是中國的市場,一些發達國家并沒有稅收優惠政策,也能吸引大量的外資。在我國經濟整體處于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外商投資增長速度出現下降與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的運行軌跡方向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近期利用外資的下降是正常的。 華民:內資外流,在我看來,還有一個最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法律對民營經濟、資產的保護承諾。他們從內資到國外,再以外資的身份回來也一直是“制度套利”行為。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資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獲得稅收優惠,而回流的資產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所以目前這種情況很多。 FDI不會出現全年負增長 《中國經營報》:除內外稅合一可能影響了外資的熱情之外,還有一些什么因素導致了FDI今年以來在中國的減少呢?FDI的波動會不會影響國家對宏觀調控效果的判斷? 華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FDI的存量規模就已經很大,而現在我國能吸引外資的因素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目前外資在中國還主要是做轉口加工貿易,看重的是要素套利能力,而不是市場。當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上漲,套利空間越來越小,而中國宏觀調控的前景又不太明朗,所以FDI下降就是很正常的反應。 同樣人民幣的升值2%也是不確定的因素。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市場均衡匯率,而目前市場的預期是升值10%,這對主要做轉口貿易的外資來說,是很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外資持觀望態度比較正常。 金伯生:2004年宏觀調控以來,收縮開發區項目、規范土地開發使用等宏觀調控以及出口退稅等政策措施的滯后效應在今年發生作用,確實使外商投資項目減少,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 另外,全球產業轉移速度放慢,其他發展中國家紛紛出臺優惠引資條件也吸引了一部分本想在我國投資的外商;美國經濟從2004年起明顯進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斷調高,吸引了大量美資回流和分流了國際資本;發達國家出于國內政治和經濟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對華投資批評的聲音,他們所采取的實質性措施對我國吸收外資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現在看來,問題并不是很嚴重。因為我國年度引進外資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只是在1999年曾經出現過一次,下降程度達到了11%。而今年上半年只出現3%左右的負增長,我個人認為就此推斷全年也會出現負增長是不對的。 宋泓:內外資所得稅合并是一個很長遠的舉措,一個國家不可能一直對外資采取這樣明顯的優惠政策。FDI上半年的下降趨勢,同最近兩年的宏觀調控和整體的宏觀經濟形勢是有關的。首先從引資結構來看,受宏觀調控影響的重化工業投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這是和國家調控過熱行業的政策是一致的。從另外一個領域來看,對外貿易中的一般貿易進口下降比較大,而出口增加比較快,其他加工貿易的進出口沒有太大影響。由于一般貿易的進口是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和國家實行擴張性的投資取向是一致的,這個領域的大幅下降,可以和投資領域的調控政策做一個對照,說明了宏觀調控對于外貿領域的影響正在顯現。 另外,整個經濟轉型的時機還沒有完全到來,而外資只是經濟中的一部分。它的小幅波動并不會影響中央對于宏觀調控效果的判斷,短暫的下降可以看做是一個理性的回歸過程。 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 《中國經營報》:具體從投資領域來看,這次FDI減少的產業及地域分布情況如何?對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壓力之下的招商活動會產生一些什么影響? 金伯生:從投資領域的數據來看,上半年,農、林、牧、漁領域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降幅較大,同比下降37.6%;制造業有小幅下降,同比下降了0.76%,但是它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其金額占全國同期實際使用外資額的71.06%;服務業也有較大的下降,降幅達到了12.18%,但是其合同外資金額卻取得了較大的增長,同比增長35.53%。 這說明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過程中,我國在成為全球制造中心的同時,也逐漸承接跨國公司采用外包形式向外轉移的服務業,未來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前景將持續看好。 發展外貿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方面。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對于外貿的發展是很重視的。但相比較起來,中國的外貿發展速度較快,過去重量不重質,招商引資水平較低,較為盲目和不成熟。必須轉變其增長方式,增加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以質量和價值取勝,從而減少貿易中的摩擦和矛盾。所以,今后吸引外資工作要更多地著眼于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上,企業也要重視,創立品牌,擴大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 宋泓:在引進外資上的確存在著地區上的差別,對于在這方面擁有優勢的東部地區來說,可能提倡“招商選資”的時機比較成熟了。因為外資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較大,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土地市場清理整頓的要求,這些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選擇外資轉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多、附加值低的項目被拒之門外,促進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而高新技術領域投資增速較快,化工、計算機等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增多,規模擴大。 而對于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來說,應該以發展內生經濟為主,以外資的引進為輔。因此這些地區的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了中小企業,在不斷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支持本土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這兩者缺一不可。 外資的副作用不是外資本身的問題 《中國經營報》:有很多議論說,我們居民的儲蓄已經突破11萬億元,即我們并不缺錢。而現在引進外資,效果并不是很好,往往是失去了市場又沒有換到技術。究竟該如何看待FDI對中國的利弊呢? 金伯生:用市場換技術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技術也是有價值的,你想獲得什么樣的核心技術,你得交得起相應的費用,但并不是說出賣了市場就一定能夠換來技術。微軟的核心技術你能夠用上千億美元買來嗎?所以用犧牲市場的方式來換取技術這個說法是很不全面的。 華民:目前中國經濟GDP的產出應該說是國企、民企、外資三分天下,其中效率最差的就是國企,不能有效的產出,反而消耗現金流。而民營經濟由于規模效益偏小,只能做小規模的加工、配套,還缺少震撼世界的大企業。其中經營效益最好的就是外資,由于他們是直接面對國際競爭,也就更有活力。雖然現在他們在所得稅上有優惠政策,但每年把他們上繳的稅加起來,也占到中國財政收入的20%左右。 外商進入中國,知識含量比較低,原因在于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比較差,國外的一些比較高端的技術不敢進來。而即使有好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又還比較缺乏,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但如果哪一天中國停止招商引資,則中國最有動力的一塊就沒有了。改革必須置入開放的環境中,你只有把外資引進來,才會有競爭的存在。中國的經濟才會有活力。 我們經常講用“市場換技術”,但是效果并不好。這種說法本來就有問題。跨國公司是來套利的,并不是看重你的市場。看重市場的早就進來了,如汽車等領域,現在他們也不會走。換句話說,如果他是看重你的市場,如果市場還在,就不存在要走的問題。而如果是為了套利,當套利的因素發生變化,他們就會開始考慮別的選擇。所以在我看來,技術水平的高低與市場沒有關系,轉口貿易與市場也沒有關系。 《中國經營報》:中國經濟對外資的依存度最近幾年一直是很高的。那么怎么評價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外商投資對中國經濟究竟是貢獻多還是掠奪多呢? 金伯生:可以說,前者是遠遠大于后者的,但我不贊成用“掠奪”這個詞。可以測算一下,我國稅收超過1/5都來源于外資,這是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基礎;就工業產值來說,外資貢獻了將近1/3,而出口的57%都是由外資提供的。這些數字都說明了現階段外資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當一個國家內生的經濟體(在我國主要是指民營經濟)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時候,能夠得到外資的幫助肯定是一件好事。至于說外資依存度的問題,只能說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 宋泓:我同意金先生的意見。我國70%的外資是屬于制造業,其中又有70%是密集勞動力類型,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外資都是沖著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來的,而這正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的優勢之一。 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20年是伴隨著外資的參與和影響慢慢發展起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外資作為一種補充,是屬于邊際增量。但外資增長得比較快,份額的擴大比較明顯,因此不僅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逐步擴大了外資的影響力。現在一方面依靠引進外資,一方面主要依靠外資帶來的對外貿易機會,中國開始參與到國際經濟密切關聯的大游戲里面,在國外這已經成為成功融入世界經濟的典型經驗。 至于一些所謂“掠奪”的副作用,可能很多問題并不是外資本身的問題。比如對民營經濟的歧視,無形之中相對就給了外資一些優待,這是個政策問題,只能說,如何我們才能做得更好,但不能就此否認外資的貢獻。 - 在整個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下,未來外資流入的速度和增長速度都會減緩。但已經進來的長期資本是否要撤離中國目前還無法判斷。 - 外商投資增長速度出現下降與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的方向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近期利用外資的下降是正常的。 - 我國年度引進外資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只是在1999年曾經出現過一次,下降程度達到了11%。而今年上半年只出現3%左右的負增長,就此推斷全年也會出現負增長是不對的。 - 對于東部地區來說,可能提倡“招商選資”的時機比較成熟了。 - 我國也逐漸承接跨國公司采用外包形式向外轉移的服務業,未來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前景將被持續看好。 - 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外資作為一種補充,是屬于邊際增量。但外資增長得比較快,份額的擴大比較明顯,因此不僅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逐步擴大了外資的影響力。 鏈接 跨國公司負面影響顯現 至2004年底,我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621億美元。目前,我國每年利用外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1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在其《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中分析指出,在看到吸收外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時,某些現象也應當引起高度關注。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使得中國GDP迅速增加,但是,中國的GNI國民總收入并沒有取得與GDP同樣的快速發展。中國有可能出現“增產而不增收”、“繁榮而不富裕”的后果。 GDP與GNI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指標。GDP反映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GNI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即國民總收入。GNI不包括外國企業在我國取得的收入,包括我國企業在本國以外的收入。 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1992年前各年份,中國的GNI與GDP數量基本持平,有時略大于GDP。但是從1993年起到2003年11年間,中國GNI數量年年少于GDP,而且差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這一差額表明,中國國內創造的價值有一部分每年約1000億元人民幣流向外國變成外國國民的財富。1993年以來,恰恰是我國吸收外資規模放大時期,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企進入收獲期,外國投資者從中國獲取的收益還將增加。 王志樂認為,由于大量吸收外資而導致GNI少于GDP是我國必然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但是如果對外經濟發展始終停留在引進來階段,中國經濟確實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