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生:全盤否定10年的醫療體制改革有失公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22:42 人民網 | |||||||||
近日,有關醫改是否成功的話題,成為輿論的熱點。有媒體報道說,“九成公眾不滿意10年來醫療體制變化”,更是引起強烈反響。實事求是地看,說十年醫改一無是處,我覺得不夠公正,但從結構分析上看,十年醫改的確存在著不少問題。 衛生部有關官員此前曾明確表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比較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首先說說公平性問題。公平性對于病患者來說,最直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醫療保障上覆蓋不公平。現在,病人基本分為三等:公費醫療者、醫保人員、沒有任何醫療保障的自費患者。在醫院看病就醫,本來大家的身份都是“病人”,都應享受一樣的治療水平,但“身份”不同,則導致了種種不同。公費醫療者,“財大氣粗”,有病就看,有藥就拿;醫務人員知道你是公費醫療者,于是,什么藥貴就開什么,數量也多多。而自費患者,小病挺著,實在不得已到醫院,處處“節省”又招來醫生護士的不待見。總之,細心看一看,就能感受到這三類人的不同,其中的“不公平”,讓人感覺實在不舒服。二是利益關系的不公平。筆者家屬前些時在三甲醫院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近一個月,各種費用五萬多元,其中人工髖關節的材料費就達三萬多元。這么高的價格難免令人生疑:人工髖關節的進口價到底是多少?從進口到使用終端,中間經歷了多少環節?加了多少價?誰能給患者一個透明的交待?此外,這三萬多元的材料,醫保只報銷四五千元,報銷比例真的就該是這么低嗎?報銷比例過低,很多人依舊會是看不起病。 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集中體現在醫院的管理效能上。看病貴,看病更難,多數醫院的“服務含金量”同樣難以恭維。以骨科為特色的三甲醫院,想租個輪椅都沒有;病房與門診相隔很遠,可住院病人做任何檢查,都要去門診,病人的難處可想而知。凡此種種,不再多說。看病的不方便、不人性,相信每人都能說出幾點來。 如果要總結十年醫改取得的成就,我以為最值得書上一筆的,那就是醫療保障的社會化布局已經初步建立。享受醫保待遇的市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醫保個人賬戶。國家的醫療補助雖然還不多,有些病種的報銷比例也還不高,但由于是政府統一支付,醫院統一辦理,所以報銷過程變得簡單,且不再受制于單位的支付能力。 全盤否定10年的醫改有失公允,客觀的評價,筆者以為,還是應從結構的意義上做出。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堅持和完善成功之處;從技術層面解決大方向不錯但操作不很成功的地方;以糾偏的思路,解決大方向出現偏差的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