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資源達極限更需要中國城市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3日 13:29 人民網 | |||||||||||
早報評論專欄作者 童大煥 鑒于北京、深圳等國內大城市試圖想方設法控制人口,學者秋風先生提出一個觀點:通過行政手段無法達到城市人口規模的最佳效果,在自由的城市里,資源是沒有極限的。其論據之一是:發展經濟學家米利安·西蒙指出,過去幾十年,全球人口增長了好幾倍,但資源并沒有出現枯竭,相反,所有物品的供應更豐富了。例如自1980年以來,鉻、銅、鎳、錫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馬少華先生提出反駁,理由是:人口與資源的制約關系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基本問題,所以才有全球控制人口的基本共識和中國計劃生育的國策。而一座城市比一個地球的空間要小得多,它的資源制約問題更具體,轉圜的余地也更小。那么,為什么我們能夠接受在全球范圍內控制人口,而不能接受在城市范圍內控制人口呢? 兩位學者所說的資源,本質上不是一個概念。馬少華先生文中的資源,是宏觀資源的概念,是一個地球,至少是一個國家內的資源概念;而秋風先生文中的資源,是中觀層面的資源概念,更多關注的是城市資源。我認為,在一個地球或一國之內,靜態地看,或者從自然資源的生成規律與人口增長的矛盾上看,資源是有限的。而正是因為馬少華先生所言的宏觀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就更不應該實行城市人口控制,而應該敞開城市大門,讓更多的人從農村自由進入城市。 我的理由是:第一,在人口和資源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城市化是最節約資源、最高效率的人類生存和發展方式。這一點早已無須證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第二,人們往往只看到“外來人口”進城是和城市“爭奪資源”,卻往往對他們帶來的資金、智力、勞動力以及各種創造的資源視而不見。近20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以珠三角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有的地區人口增長近10倍,不僅可以發展生存,而且發展生存得比以往都好。東莞20年前人口僅20萬,現在400萬以上;深圳原來人口不足幾萬,現在已達1200多萬。如今這些地方是更繁榮穩定了,還是資源衰竭城市蕭條了?事實說明城市的人口承載力是可以不斷增強的。日本是全球公認的資源短缺型國家,但最近東京入管局局長坂中英德提出,日本要維持目前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要在今后的50年內,接受3000萬外國移民。他的觀點引起日本經濟界人士的共鳴。(2004年9月2日《新京報》 第三,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人為阻止城市化,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和人口增長代價。中科院的評估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載力處于超負荷狀態,造成許多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半個多世紀以來,荒漠化及嚴重水土流失地區的面積各增加了約一倍半,中國等于丟失了大約350萬平方公里土地。而據著名經濟學家仲大軍先生的分析,由于二元戶籍制使大量人口滯留農村,中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多生了一億人口。 既然城市化是最節約資源、最高效率、最文明、最能有效節制人口增長的人類發展模式,今日中國的大城市就不應以“資源緊張”為由妄圖實行“人口控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