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并非陡增為何出現油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8日 11:17 南方日報 | ||||||||||||
有媒體報道說,華南油荒是“有組織、有計劃”造成的。石油寡頭們以用戶為“人質”,博弈對象為油價制定者———發展改革委。這種觀點認為,緊張狀況是因為國內油品寡頭們要求再次升高油價沒獲得批準,人為地制造供應緊張,以要挾國家有關部門。 對于上述觀點,中石油新聞發言人畢處長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對此事不加評論。
另外,專家表示,用油增加不應該是目前出現油荒的主要理由。因為需求的增加不是突然間發生的,而是逐步增加,經銷商應該可以預期。同時,目前國內消費的60%原油還是靠國內生產,由于我們的稅收、工資等價格體系和國外市場上不一樣,因此油價還不能完全和國際市場看齊。 從“滯后定價”到“實時定價” 一位研究石油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無論這是否出于中石油、中石化的本意,目前客觀上已經達到了恐慌效果。如果能多批準幾家石油公司進口成品油,而且給他們足夠的進口配額,就可以避免個別企業憑借壟斷有意制造緊張空氣的局面。 而對于中石化廣東公司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建議提價應對消費需求,這位人士表示,石化巨頭利用國家所給予的壟斷優勢,每年獲得豐厚的利潤數以百億計,現在面對國際油價瘋狂上漲,這些國民經濟的支柱企業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能因為暫時的虧損就不斷要求漲價,而不顧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否則根據同樣的邏輯,它盈利豐厚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主動下調成品油的價格呢? 記者還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13日、14日在北京召開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改革方案的特別會議,主要討論關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改革方案。 據了解,目前基本確定的改革主基調是以平穩為主,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微調。改革的步驟是逐步放開成品油定價權,從“滯后定價”逐步過渡到“實時定價”,縮短“一個月跟蹤法”的時間跨度,改為兩周跟蹤法或者更短。 新情況暴露其實是老問題 興業證券石化研究員遲宇告訴本報記者:“大范圍出現油荒,看似是個老問題,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的石油定價機制存在問題。”在以前油價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一直被掩藏起來,沒有被人們重視。但是當國際油價躍上60美元的水平,并且長期保持高位時,“油荒就會出現。隨著油價的繼續走高,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 在今年6月份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劉國洪已經預測到油氣市場將可能出現大面積短缺的現象。在《無形之手作用突現 誰吃掉了石油銷售企業的利潤》一文中,他將燃油短缺的現象歸結為“無形之手”的作用。 他告訴本報記者,正是因為我國油價體制制定的不合理,導致很多成品油被大量出口,造成成品油市場供應極其短缺,在南方再次出現了限量加油的罕見情況。 劉國洪在解釋成品油市場為何出現短缺時說,國際、國內成品油價格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差,并且相差30%以上。造成大量低價成品油被跨國石油經銷商大量出口到境外,造成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極其短缺。 他的這個觀點被很多研究原油市場的專家所認同。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也認為,國內的原油定價機制是造成供需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必須盡快解決。 遲宇認為,中國目前成品油市場并沒有把國際原油市場的漲價充分表現出來。煉油廠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很多煉油廠甚至已經停產。這種情況導致原油廠商寧愿出口也不愿在國內銷售。 用油增加不應導致油荒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室副研究員劉戒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用油增加不應該是目前出現油荒的主要理由。對于需求的增加,經銷商應該可以預期。需求的增加不是突然間發生的,而是逐步增加。“油的消費量是可以預測的,如果預測到會出現短缺,就應該積極增加進口量或者少出口進行調節。” 劉戒驕說,我國的原油價格沒有必要和國際市場保持平衡。目前中國消費的原油60%還是靠國內生產,由于我國的稅收、工資等價格體系和國外市場上不一樣,我們還不能完全和國際市場看齊。 但是他認為,在油荒的問題上也不能一味地責怪企業。作為一個企業單位,當然會把經營利潤放在首位,但關鍵問題是國家在對其授權壟斷經營的同時,監管必須跟上。承擔一些責任,至少保持供需平衡。而企業在壟斷的情況下,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中石化、中石油作為國內兩大壟斷集團,在進口量少的情況下,國家應該向其明確提出,增加進口量。對于由于實施國家政策造成的虧損,政府可以適當給予補貼。 本報駐京記者 呂天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