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何志成:低廉勞動力帶來的往往是落后的競爭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7日 15:47 新民周刊

  在特定時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能成為競爭力,但這往往是落后的競爭力。

  撰稿/何志成

  媒體報道,7月有200輛中國陸風越野車運抵比利時,售價僅為1.7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7.19萬元,比同類歐洲汽車便宜將近一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薛旭在“首屆中國汽
車營銷首腦風暴”論壇上更語出驚人:“中國汽車業將引發全球汽

車價格再降30%—40%”。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勞動力價值比較的國際化。所以,當中國勞動力價格仍然大大低于西方國家時,在

紡織品風暴、家用電器風暴之后,必有汽車風暴和更迅猛的其他商品風暴。

  但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勞動力價值比較,僅僅只會帶來全球性的勞動力價值水平被低水平國家拉低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與經濟大國,一個奉行和平與和諧發展理念的國家,我們應該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勞動力價格低并非價值或貢獻低,它往往是市場封閉的結果。勞動價值為什么不能在閉塞的環境中比較,這不僅是因為閉塞環境中的勞動價值交換難以體現勞動的真實價值,更重要的原因是,閉塞難以產生創新——沒有比較就沒有激勵,沒有進步的動力。充分的市場化是勞動力價格真實化的必要條件,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進一步分析,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勞動力價值有被人為壓低的成分,是落后的結果。

  毫無疑問,在改革開放的27年中,中國是受惠于全球化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也是勞動力價格提高比較快的國家。在前所未有的對外開放中,中國勞動者有了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市場比較的機會,勞動力價值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價格仍然大大低于國際市場,而這種低價對中國和世界來說未必是好事。

  許多地方政府,一直把所謂勞動力成本低當作招商引資的法寶,更有不少企業,把壓低勞動力價格當作最大限度地謀求利潤的唯一手段。由于壓低勞動者工資是最簡單、也是最奏效的競爭方法,所以,犧牲員工的合法權益,拼命壓低勞動力成本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更有甚者,我們的不少地方官員非但不以此為恥,還以為沒有了廉價勞動力就沒有了中國產品和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不錯,在特定時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能成為競爭力。但這往往是落后的競爭力,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也不符合世界潮流的。這種“競爭力”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因為,以低價做支撐,必然長期扭曲勞動力價格。拿扭曲的勞動力價格去進行國際比較,雖然也有利潤,但把超額利潤給了別人。這樣的國際比較雖然表面提高了整個國家的收入水平,但對勞動者收入增加而言是相對增加,絕對減少,即收入增加的部分與其真實的勞動價值貢獻增加值比是絕對減少。何況,低收入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競爭和落后生產方式盛行。我們看到,高工資國家雖然工資成本高,卻同時具有人才、效率、創新勞動的優勢。因此其大部分商品、特別是高附加值的中高檔商品,國際競爭力都遠超過低工資國家。

  有人可能說,勞動力價格高了,

人民幣升值了,外資會嚇跑的。依我看,如果外資總是只沖著中國勞動者工資低才來中國投資,那么,這樣的投資我們可以也不要。

  在新經濟時代,投資是跟著創新勞動走的。比如,美國的平均工資比中國高得多,但其每年吸引的外資也比中國高得多。有資料表明中國改革開放后的20年共引進外資3400多億美元,而美國1999年一年就吸引外資3132億美元。2000年外商投資中國大陸400億美元,而投資中國香港的則達到640億美元,當今世界對外投資總量的4/5是流向發達國家。可見,投資追求的是創新勞動或更有利于創新勞動成長的市場環境,而非單純為低工資而來。那種一味靠勒緊褲帶,以低工資、低消費實現高增長的想法,已被實踐證明只是小農經濟的幻想,會延誤社會進步。

  今天的世界,能夠保持領先的國家都是勞動力價格穩步提高的國家,國家的福利進步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這才能夠在維持穩定的前提下保持可持續發展。中國要走向世界,勞動力價格比較也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鼓勵創新,鼓勵創新勞動的國際競爭。我們的勞動力價格水平提高要與鼓勵創新勞動相結合,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級管理和營銷的勞動價值應該引領勞動力市場價格。而單純的加工貿易,低廉產品,隱含扭曲人力成本的市場環境等等要在發展中逐步退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
  低工資 相關網頁約126,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