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央行第二總部落戶上海 > 正文
 

金融中心難唱雙城記 央行移位是戰略抉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1日 18:37 新浪財經

  阿蒙

  八月十日,注定是一個值得中國金融界紀念的日子,也是中國金融史上筆墨濃重的一頁。此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正式在上海掛牌。掛牌只是象征,但意義非同尋常。

  據悉,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主要負責中央銀行部分操作性業務,上海總部主任由人民銀
行副行長項俊波兼任,央行行長助理馬德倫和央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分別兼任上海總部副主任。幾乎在同一場合、同一時刻,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披露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并表示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周小川還指出,與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相比,我國現在選擇的人民幣匯率新機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人民幣對主要貨幣的變化,有利于較好地應對美元不穩定所帶來的影響,降低人民幣多邊匯率的波動,維護我國對外經貿環境總體上的穩定。“一籃子貨幣”與上海總部同時亮相,掛牌背后可謂意味深長。

  就上海來說,祈望的并不僅僅掛牌,而是牌里的實質內容,因為上海有自身的需求。從統計數據看,上海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岌岌可危。資料顯示,上海金融保險業增長貢獻率從1990年的14.8%,下降到1995年的3.7%,再上升到2000年的21.5%,又回落到2002年的0.3%。與此相應,上海第三產業的增長貢獻率也從1990年的45.9%,下降到1995年的43.8%,再上升到2000年的57.0%,再回落到2002年的46.9%以及2003年的33.5%。其中2001年上海金融保險業增長出現2.1%的低潮,2002年甚至接近零增長。即使2003年增速有所加快,但仍然低于第三產業增長率和全市GDP增長速度。連續幾年低速增長,使上海金融保險業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逐步下降到2003年的10.1%,與“十五”規劃中提出的18%要求相去甚遠。在此,上海能否保住既有的金融地位并爭取更大的發展成了一大疑問,更是一大心病。

  除去自身因素,上海更面臨強大的競爭。

  2003年,中國博士后特華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華財經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課題組在一份《首都金融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里,提出了“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建議。《報告》指出,從今年1月到7月,在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作了大量科學翔實的調研和論證后得出結論---北京市應當確立“金融立市”的指導思想,確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戰略目標。由此,當年10月9日北京市宣布成立金融顧問團、10月12日北京舉辦CBD金融發展論壇、10月24日北京舉辦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論壇、10月26日北京金融新產品推介會舉行、10月28日北京國際金融論壇開幕。其中,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論壇作為第七屆京港洽談會的一部分,更是第一次將金融的議題單獨提出,并把北京和香港這一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置于同一個命題之中。而就在京港論壇舉行的當天晚上,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又會見了國際著名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市長高文。報道說,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召開如此眾多的金融研討,在北京歷史上實屬罕見。

  不僅如此,北京還擁有令上海羨慕的優勢資源--全國80%以上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公司都將其業務總部和研發中心設于北京。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119家,其中有51家設立在北京,占41.2%。全球500強企業中的293家在北京設有地區總部、辦事處、代表處;還有,87家外埠大企業在北京設立了111家研發機構,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北京金融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金融管理中心。CBD區域集中了北京70%的涉外資源,匯集了北京60%以上的外資機構,已成為境外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行業的公司地區總部與營運管理中心的國際商務中心區。而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園區之一,近年來更是發展迅猛,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硅谷……至于北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就更不用贅言。

  可說,北京的“金融立市”在給上海帶來挑戰同時,也讓上海對自身的定位更加明晰。北京給上海上了一課,上海豈能不快嗎加鞭?

  與北京相比,上海非常年輕且富有活力。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云集的繁華港口。解放后,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在人口占全國1%、土地面積占全國0.06%的城市里,上海完成的財政收入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為我國重要的微電子、汽車、精品鋼材、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造船等產業基地,擁有張江高科技園區、外高橋保稅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上海多媒體產業園等著名科學園區。至2004年末,上海共有各類金融機構3500余家,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41.68億元,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55家,保險中介機構110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此上海也不示弱。

  至2004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8余萬人,科技活動人員8余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0家。至2004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8人。2004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1629項,比上年增加121項。其中,屬國際領先的有147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669項;屬國內領先的有480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有155項。 2004年,在國家科技成果評獎中,上海獲得獎勵的項目有42個,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4%。2004年,上海共有570項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獲得認定,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大重點領域的項目占60.5%;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93.3%;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項目占95.5%。至2004年末,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963項,其中72%的項目已實施產業化。科技企業孵化力度加大。目前,全市有各類孵化基地31個,孵化基地面積71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698家。2004年,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841.61億元,比上年增長34.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40%;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2.02億元,增長1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325.59億元,增長29.1%……

  水到渠成,也是順應時代,上海成立中國乃至今后世界金融中心的序幕隨“掛牌”已經掀開了!

  有人評說:央行二總部落戶上海,說明中央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所考量,特別是在機構和管理體制方面。尤其是人民幣與美元脫鉤以后,上海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面對后WTO時代,把央行二總部放到上海,說明金融建設的步子在加快。事實上,豈止是加快,而是在落實、實施了。也有人擔心,行政干預和運營成本。事實上,戰略和目標已定,豈不是多余!況且,上海人的精明是全中國數得著的。最近,上海市市長韓正開列了一系列上海對金融中心建設的操作措施:進一步完善股票市場功能,加快發展債券市場,逐步推出包括能源、金屬在內的新的商品期貨,將上海建成人民幣產品創新中心,以及創造條件鼓勵在滬外資金融機構拓展業務。機會來了,機會給了上海,上海豈能夠不去珍惜?

  話又說回來。金融中心雖不能去人造,但金融是一國經濟的命脈,金融中心的鑄造更多體現的則是國家意志和國家思維,周小川的話最能說明問題。他說:當前經濟活動跨區域甚至跨國成為普遍,金融組織形式越來越面向全局,這對中央銀行總行的調節功能和服務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當今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強弱,也要看有沒有功能強大的金融中心。央行必然要順從客觀規律,圍繞金融中心來改進自身的功能,也必然要在金融市場內開展各項央行的業務。上海總部正是順應上述形勢和要求而設立的。

  其實,周小川已經把話挑到明處說了。從他的話里,難道我們還領悟不到中國的金融中心已經非上海莫屬了?

  一句話,美國的金融中心在紐約,中國的金融中心在上海,“雙城記”之說恐怕只能是一相情愿。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金融中心 相關網頁約576,64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