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國金融超英趕美 能否真正發揮后發優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16:43 《經濟》雜志 | |||||||||
近年來中國金融的“超英趕美”式的速度,不但與避險原則不一致,甚至違背了金融發展規律,著實讓人擔憂 文/孫紅偉 最近看了一篇報道《美國銀行業面臨巨大風險》,講的是美國近年來金融創新步伐顯
看完了此則消息,聯想到中國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尤其是近幾年大家言必汲汲的資產證券化,仿佛只要它順利實行,中國銀行業的所有問題就都能得到解決一樣。某知名金融專家稱,資產證券化有利于盤活死信貸,使得我國銀行業的整體資產質量提升,有利于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和《巴塞爾協定》的認真執行,猶如中國證券業的“股權分置”問題,成了改革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于這位專家的見解,理論上我完全同意,好像以前也對這種論調持肯定態度,在最近一次金融論壇上我還敦促相關同仁來認真研究此類問題,但和以上那則消息結合起來,認真思考后,我不禁大冒虛汗。 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改革一直是以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學習范本,而我們的創新產品單也基本來自西方。一時間,金融界、學術界唯西方馬首是瞻,唯恐在這個變革的年代落得個“老朽”的罪名,無論是否合適,一律“拿來主義”,而且這種論調和行為正越來越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監管當局,從我們越來越“國際化”的政策步伐和官員“出身”上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 我并不是不主張改革和開放,相反我是這種潮流的堅定支持和擁護者;我更不是保守派,因為我一直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和發展有著更為樂觀的看法。但是我也想重申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金融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現實財富,但它是實業創造更多財富的有力支撐武器,有著發現和實現價值的功能,所以本身的復利和杠桿效應所帶來的風險也是非常驚人的。對于這樣一類產品,在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和避險策略的時候,盲目發展的危害是驚人的,對于歷史上由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我們都深有感觸,所以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后發性,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我們避免一些風險、從容發展的有利點。但近年來中國金融的“超英趕美”式的速度,不但與避險原則不一致,甚至違背了金融發展規律,著實讓人擔憂。 所以我要講:批判的,有所遴選的拿來主義,對于我們的后發優勢,可能更為效用! 在談到我們的基礎和現狀時,經常無奈地冠之以“落后”、“欠發達”、“發展中”等字眼,在我們越來越務實地承認落后的同時,我們也深知“后發優勢,后發先至”可能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但是,既然我們希望后來居上,就只能在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的同時,以更加重視的態度批判地研究并汲取教訓,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當然,在模仿和創新的過程中,由于國情和環境的不同,必要的試錯成本是不得不支付的,但不必要的是,因為盲目跟從和“一窩蜂”所造成的損失。由此喪失的機會成本是更加難以估量的。 讓我們的話題回到本文開始的那一幕。其實那不過是最近美國一系列預警事件中的一個而已。當世界金融老大在自省金融系統風險,投資與產業風險,金融創新與衍生產品風險之時,我們的某些金融官員和學術精英們正躺在自己炮制的“烏托邦”里指點江山,為中國沒有設防的金融改革涂脂抹粉。當然客觀上講,中國的任何一種改革都面臨著許多思維和慣性造成的阻力,還包含了條塊和利益集群矛盾所帶來的摩擦和桎梏,應該說相當不容易。但如此不容易的改革,我們還不小心翼翼,卻還繼續犯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肆意吞咽前人已經吞咽過的惡果,那么我們將會在本輪金融競爭中徹底失去生存的機會。 所以以更老實的態度面對中國金融環境,承認它的不足,警惕任何可能的風險,堅決規避已經發生或正在其他金融體中發生的錯誤,才能更全面、更負責任地推進中國的金融改革與創新。 作者系融勤國際中國區總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