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優尼科:中國企業學到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09:05 中國財經報 | |||||||||
華青 隨著中海油宣布撤回并購優尼科的要約,這宗僵持了半年之久、被稱為中國企業迄今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海外收購終于告一段落。 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70%的并購案均以失敗告終,而74%并購成功企業擁有在過去
通過一番較量,我們切實了解了中國企業并購的能力,而且了解了全球市場的規則是什么,知道了人家怎么“玩”。事實上,中海油在競購前如把困難估量得更充分些,操作更穩健些,對美國民眾,尤其是政界公關能更深切些,也許局面會大不相同。 美國民意調查公司提供了一組耐人尋味的數據,當受訪者被問道“是否同意將優尼科出售給中國”時,52%的人表示反對。當繼續被問道“如果這項并購將不會造成美國人失業”時,在加州30%的人繼續反對,47%的人轉為支持;而全國反對的人為35%,支持的人為41%。調查員提出第三個問題“如果兼并后在美國的石油資源將繼續供應美國”后,反對的人只剩下20%,而支持者高達60%。 由此可見,像這次并購,無論是對美國國會議員、美國普通大眾,還是一些相關公司,中海油都未能很好地用國際通行語言來與他們進行溝通。因此,中國企業伸手一搏后,確有值得認真反思的地方:其一,經過中國企業的前一輪財大氣粗式地收購,國際上已有“中國溢價”的說法,對提出收購的中國企業漫天叫價。中國企業對此要有所認識。不能恃國家支持,不問代價盲目收購,而要掌握談判時機、技巧與手段,爭取有利的收購價,決不做冤大頭。 其二,TCL雖成功收購Thomson電視機業務與Alcatel手機業務,卻對企業造成明顯負擔。須知中國企業要了解收購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更大的考驗在于收購海外業務后,如何重組業務、調整架構、解決企業與員工的文化沖突等問題,將并購轉化為利潤。 其三,中海油以現金收購優尼科全部流通股的要約,總價185億美元,但雪佛龍宣布以160億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購優尼科,收購計劃包括25%的現金(44億美元)、75%的股票交換,以及接收優尼科的16億美元債務。其股票收購形式對美國人更具吸引力,因為這樣更能讓他們感到自己可以獲取長遠利益,所以說,雪佛龍更高明,更懂得并購技巧與國人心理。 近一年來,歐美驚呼“中國來了”,因中國企業頻頻到外國提出收購,如TCL收購法國Thomson的電視機業務與Alcatel的手機業務;海爾企圖購入美國第三大家電生產商美泰;更轟動的是聯想買入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中海油,尤其是中國企業在競購過程中學到了國際商業游戲中的規則,收獲了經驗,使中國企業在企業國際化中上了一堂重要的必修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