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對話 重建改革動力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6日 15:36 《財經時報》 | |||||||||
經濟多年高速發展,改革起的作用最大,中國經濟要持續增長,參與國際競爭,有待于改革進一步深入。政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十一五”規劃思路中提到:“十一五”規劃既是發展的規劃,也是改革的規劃。破解發展中的許多難題,最終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思想活躍的趙曉博士和蘇州大學新望先生提出“中國改革再出發”話題,可謂恰逢其時。他們在對話中指出,改革要從“內部人主導型”轉向“社會參與型”。本期刊載此對話的引言,精彩對話將隨后刊登,敬請關注。
□趙曉 新望 “讓改革停下來,我要下車!”套用美國獨立候選人佩羅的一句話可以表達當前一部分老百姓對改革的態度,我們需要重建改革的動力機制…… 半拉子工程 新望:吳敬璉在三年前說:“我認為中國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或者說1992年以后,改革的主要危險并不一定來自保守力量,而在于是否在社會變革中兼顧公正。不然的話,老百姓不認你這個改革。如果他們因為基本利益受到損害而寄希望于保守力量,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這又回到這個問題:改革初期多數人都覺得改革對自己有好處,那么現在到底什么樣的人贊成繼續改革、建立規范的市場經濟?” 吳敬璉的擔心也是很多人的擔心,不幸的是這種擔心正在現實中顯現。比如,這兩年,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改完了”、“改偏了”、“改不動了”等等的議論。我有一個感覺,人們多年來對改革形成的共識有分散的跡象,或者說邊際效應遞減。 為什么說“改完了”?這大概與“轉軌”概念有關。什么是轉軌?指的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現在我們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所以轉軌也就初步完成了,改革當然也就改完了,主管改革的“國務院體改辦”這個機構自然也就撤并了。 還有的人認為“改不動了”,是看到能改的都改的差不多了,再改可能要碰到堅硬的石頭,譬如說,會動了“國本”、“政本”,那可不行。有很多體制內的精英、知識分子都有這個看法,起碼是認為經濟體制這個層面的改革已經結束了,告一段落了。 至于下層,也有人認為再不能改了,因為再改就把他們的利益改沒了。網上有這樣的話:“革命”就是消滅富人及鏟除產生富人的“土壤”;“改革”就是重造一批富人及滋潤新富人的“土壤”。這種“改偏了”的議論在去年由“郎顧之爭”引發的爭論中甚至上升到了對改革大方向的質疑。 所以我現在有另外一種擔心,我們正在建設的這個市場經濟體制,會搞成一個“半拉子工程”而無法持續。好比說,金融改革踟躇不前風險繼續累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后導致沖突不斷、中央大型國企政企不分進一步變成政資不分、民企和公民私有財產得不到法律的公平保護、黨政分開、城鄉二元,所有這些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的大的制度改革實際上沒有改完,就不得不停下來了。 改革改到自己頭上 趙曉:“半拉子工程”如果只是一時的情況,問題不大。因為改革在某一時期進程放慢是正常的,怕就怕變成了永遠的“爛尾樓”,那意味著改革的終結。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如果你剛才說的是事實,并且這些事實不改變,那就有這種可能性。 不同的群體對改革的理解不同,說到底是對改革所帶來的自身的利益與成本的判斷不同。比如,一些上層人士認為沒什么可改了,其真實的含義是改革已經改到自己頭上了,不愿改也不想改了。不僅不想改,他們還必然通過“部門立法”等辦法來保護既得利益,防范別人對自身進行改革。 對知識分子來說,改革進入到“深水區”后,利益和風險的權衡非常復雜。如果不能證明改革的收益將大于成本加風險,則不敢擅言改革。至于說中國市場經濟轉型已經完成,恐怕沒有幾個人相信,比較多的共識叫“初步形成”。 對老百姓來說,如果改革不能給自己帶來實惠,這個改革當然不需要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是為了好聽,更不能總讓老百姓作犧牲。 但我不認為改革已經終結。恰恰相反,我認為改革正醞釀新的突破。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考察,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將處于快速變動時期,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集中凸現。中國目前就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所不同的是,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相比一般發展中國家更顯尖銳、復雜。這正是需要加快改革的時期,矛盾越多,越尖銳,越要求通過改革來加以解決。 目前,各種矛盾,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都非常尖銳。說明人們渴望通過變革改變不滿意的現實。人們對現實情況不滿,對“改革”不滿,不見得表示他不支持改革,只能表示他內心深處渴望著“另一種改革”。比如說,農民兄弟可能正盼望著真正的土地改革。他們上訪、保衛土地,其實是在表達“另一種改革”的渴望。只不過沒有人聽得懂,或者聽懂了故意裝作不懂而已。 除了內在的改革壓力,中國外在的改革壓力也很大。當年中國改革的動力來自于周邊地區的崛起。現在,周邊地區的改革和發展又升級了,我們稍一大意,就有可能大大落后。比如,印度搞了民主化不太成功,現在開始搞經濟改革,增長速度比我們還高;俄羅斯幾乎完成了各個領域的主要改革;韓國等則成功地實現了憲政轉型,在我們鼻子底下通過憲政的方式進行政權的和平、有序更迭。 如果說前些年,中國經濟比較成功,“一俊遮百丑”,發展的強勢足以掩蓋在政治、社會等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的劣勢的話,今后將不太可能了。一者俄羅斯經濟借石油漲價突飛猛進,前景越來越看好;二者印度經濟也借改革開放邁開了大步,其經濟增長速度可望持續;三者越南的改革和發展勢頭也都非常好。可以說中國驕傲的本錢已經不多了。中國除非通過加快改革形成新的國民認同和國際認同,否則權力合法性資源會在今后幾年內迅速流失。 所以,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的情況看,都絕不能說中國改革已經到了盡頭。關鍵是怎么改的問題,最重要的則是要重建改革的動力機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