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乞討成致富捷徑 為何舍棄勞動致富做乞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2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 |||||||||
何衛東 甘肅省岷縣小寨鄉現改為中寨鎮小寨辦事處是全國有名的“乞丐鄉”,而這里的兩個典型“乞丐村”就是小寨村和虎龍村,兩村十有八九的人們都有過外出乞討的經歷。在這里,乞討是公認的“致富捷徑”,看到乞討的家庭生活改善,未出去的家庭不禁動心了。而孩子們則已經成了討要的主要“工具”。
這里的鄉村領導、普通村民,無一例外都將外出乞討的原因歸結為兩個字——貧困。盡管沒有一個乞討者愿意承認,但不勞而獲的確是乞丐這一“職業”最大的誘惑。的確,不貧困誰也不會去乞討,但乞討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謂的“不勞而獲”只是指這種行為不產生新價值,并不是乞討者沒有付出,而且他們付出的“勞動”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貧困并不是乞討的充分理由,只有在貧困中又沒有出路時人們才會去乞討。所以,當乞討成為這里一條人人熱衷的“致富捷徑”時,我們先不要輕率地指責這是“不勞而獲”思想使然,倒是應該想想為什么他們舍棄了“勞動致富”? 當農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的土地,改變不了他們的窘迫,解決不了孩子的學費的時候,他們對“勞動”還有什么指望?所以,一村民甚至說:“實在不行把地扔了,也出去!”乞討似乎很沒有尊嚴,但當孩子的學費得到了解決,家里蓋起了“豪宅”,有了“鐵驢”和二手電視,在城里屈尊當乞丐回村就成了“體面”人時;對比體面地務農,到頭來窮得抬不起頭,那又有什么尊嚴可言呢? 理想的道德和現實的殘酷形成了難解的悖論,再笨的人也會面對現實,選擇一條能生存和“發展”的路來走,F在,這種選擇已經成了一些貧困地區人們的共識,越來越龐大的乞討隊伍的流動,不僅不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給周邊城市帶來了管理壓力。當地教育部門很清楚這其中的長遠弊端,他們積極在學校開設禁討教育,防止學生“流失”,沈陽民政部門也正在研究更好的辦法來應對“流浪乞討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從根本上給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民用“勞動”可以自救的“土壤”或出路,那么這些努力終是“揚湯止沸”,都不可能有效地遏制這股“乞討熱潮”,更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貧困命運”!那么,就算城市街頭沒有了一個乞丐的身影,于本質上來講,對乞討的治理又有什么社會意義呢? 因此,貧困并不是“乞討熱”的根源,“不勞而獲”也不是貧困地區群眾心甘情愿的選擇,通過正常、正當途徑無法獲取必需的生活、生產資料才是問題所在。這才是各級決策管理者不應忽視的關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