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不成功的醫改 追問公共財政精神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1日 09:01 東方早報

  早報特約評論員 楊耕身

  7月30日早報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日前表示:“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葛延風擔任課題組負責人的最新醫改研究報告指出,當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問題,現在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報告對中國醫療衛生體
制改革進行了總體性評價和反思,并提出了醫療改革的新框架。

  作為一種總體性評價,我們絲毫不奇怪于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論斷。當一個社會已經不堪于大量“看不起病”、“因病致貧”的現狀之時,當旨在“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的改革并沒有減少反而只是加劇了平民百姓的生存風險之時,更權威更嚴厲的總體評價除了表示出一種相對積極的正視,或傳達出一種著手改良的信號之外,應該還有一些更值得重視的東西。在這里,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基本不成功”的困局所必然引發的對于有所缺損的公共財政精神的呼喚。

  在現代經濟學理論看來,組織和執行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政府的基本職能。而公共產品的提供,離不開公共財政制度的構建。那么何謂公共財政精神?它是公共財政的一種本能,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統。按照有些專家的說法就是,公共財政的存續不僅要靠制度建設,還要靠一種新型的財政精神的支撐。這種精神能夠使人們懷有這樣一種信念:公共財政是為市場和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財政,是為納稅人和所有的公民服務的財政,是非營利性的財政,是民主的和法治化的財政,是強調社會公正的財政。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我國一些地方積極倡行市場化醫改的這幾年,同時也正是我國努力建構公共財政體系的關鍵年份。因此,當醫療改革的結果最后只體現為逐利的本能之時,當社會弱勢群體在這樣一種“改革進程”中面臨著逐漸被拋棄的命運之時,我們很難說它僅僅是源于公共財政制度設計的缺陷。因為更深層次的,它是來自于公共財政建設對增進社會公平這一根本要務的放逐,對“為所有公民提供無差別服務”這一基本精神的失守。———如果考慮到醫療衛生只是公共產品之一種,而在政府必應提供的,包括教育、環保、住房等更多領域的公共產品都同樣面臨著大面積“塌方”的現狀之時,更是如此。

  就今后的醫療改革框架而言,如何在保障國民基本醫療福利的前提之下,用市場來保證有差別的醫療服務需求,是以替代或推倒的方式來改變目前過度市場化的醫改困局,已變得不容回避。那么如何來做?學界以及輿論正陷入到底是采用“美國模式”還是“英國模式”的爭論之中。而對于中國而言,不論是何種模式,都將無法繞開的一個議題就是,如何將過去像包袱一樣扔掉的醫療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找回來。對于政府而言,就是要重新找回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的定位、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納稅人和公共財政等基礎觀念。說到底,是政府公共財政精神的培育。

  公共財政精神的培育,是更加深層的期待,因為“比起樹立公共財政精神來,建立公共財政的制度設施要容易得多,然而,公共財政精神的樹立對公共財政制度的支持卻比只有制度設施要牢靠得多。”(天津財經大學李煒光教授語)或許由此而言,“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基本規律”的醫療改革,已不只是“基本不成功”。所以我們的希望就是,坦承醫改失敗之時,就是公共財政精神培育之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醫改 相關網頁約117,81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