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審出一堆 烏紗落地幾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30日 17:56 金羊網-羊城晚報 | |||||||||
這兩年,每到六七月間,跑線記者們就像高溫下盼臺風一樣,翹首盼望著看到審計部門掀起一年一度的“審計風暴”。不單只出于“有猛料”的職業(yè)本能,更出于普通老百姓、納稅人盼望“除奸鏟佞”的本心。 廣東、江蘇等省2004年度的審計報告本周出臺,盡管也被媒體廣泛報道,但“風暴”引起的“風波”卻遠未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有人笑稱,人們對審計風暴也開始有“審丑疲
這里面蘊藏的信號,值得警惕與深思!當問題得到充分暴露,卻得不到有效解決,當老百姓最樸素的“懲惡揚善”愿望得不到滿足,當官員和百姓開始對違規(guī)甚至違法現(xiàn)象見怪不怪,當審計風暴由開始的“觸目驚心”到“刮完拉倒”……群眾還會相信誰? 問題審出一堆烏紗落地幾顆? 實際上,早在1996年,審計署就已開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在中央支持下,審計公開透明的步伐越走越快。從1998年起,審計署每年都查出多起大案要案,也的確刮走了一批人的“烏紗帽”。不過,直到這兩年審計報告開始點名批評國家部委,并且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才真正揭開了這場被喻為“風暴”的序幕。 序幕已揭開,接下來,戲要怎么演? 兩年來,這場由中央自上而下刮起的風暴,席卷全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關注?稍绞顷P注,心頭就越是有疑惑:審計查出問題有沒有處理?會不會也像以前有的地方那樣,審計時“高高舉起”,處理時“輕輕放下”?審計風暴,刮動了誰的烏紗帽? 的確,那些落地烏紗帽的數量,老百姓看到的,比起審計報告中披露的要少得多。 值得高興的是,無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是地方人大常委會,對審計報告的審議,都貫穿著一個普遍看法:審計暴露出來的問題,必須解決,或追究責任人,或追回違規(guī)資金挽回損失,否則無以取信于民。 在這場審計風暴之后,人們期待的是一場“問責浪潮”。 缺乏懲戒制度導致“屢審屢犯” 官員問責,這幾年已深入民心。 2001年,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guī)定》出臺,開啟了對省部級高官的問責。到2003年的非典時期,衛(wèi)生部部長張文康、北京市市長孟學農“由于防治非典不力”被免職,更掀起了一次“問責浪潮”。 普遍的看法認為,問責制度應與有限政府和責任政府相伴相隨,審計問責更應成為責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 然而,現(xiàn)實的尷尬是,人民寄審計以厚望,而審計只能“拔劍四顧”,因為我國目前的審計機關是政府的組成部分,雖然審計機關擁有一定的處罰權,且可以聯(lián)合司法、行政監(jiān)察等部門開展工作,但還是缺少獨立性。查其他部門,像是查“兄弟”;查上級部門,像是查“老竇”。審計監(jiān)督已不容易,何況審計問責?即使查出問題,在報告時恐怕也得留出“三分薄面”。 但是,如果缺乏相應強有力的督促整改制度和懲戒制度,只怕審計風暴年年刮,一些部門“屢審屢犯”、違規(guī)不改現(xiàn)象依然故我。從一而再、再而三被點名的一些單位來看,似乎可以說,正是過去對審計出來的有些問題沒有很好地追究責任,使得后來者有恃無恐。 體制改革構想審計機關獨立? 有學者指出,審計公開,顯示了國家加強民主和反腐敗的決心和膽略,捍衛(wèi)了公民的知情權,對依法治國和依法執(zhí)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審計風暴既已刮起,下一步必須研究如何進行體制改革的問題。 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構想:讓審計機關獨立于政府之外,或是歸于人大(如在歐美一些國家,審計機關只對議會負責);或是提升級別,比被審查單位高半級(如省的審計部門至少要副省級,才能更好地對省地市級、廳級進行審計監(jiān)督)。通過公開、透明的審計報告和輿論的力量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通過相應的問責機制、引咎辭職等機制,讓審計成為既能監(jiān)督官員依法科學理財、又能查出問題追究問題的真正利器。(曾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