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城市化的痛與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7日 09:38 東方網-文匯報 | ||||||||||
作者:柳青 來源:文匯報 “變化”成為今天文化圓桌會議上的關鍵詞。高官、學人、文化人濟濟一堂,條分縷析中國過往的20年,文化變遷的背后總有經濟的身影,而經濟的每向前一步,總能生出一些文化現象,兩者如花開并蒂,而那顆種子,則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當老老少少的與會者歷數過城市化帶來的痛與樂之后,來自秘魯的經濟學人、《資本的神秘》一書的作者迪索托平靜地指出,美國的城市化折騰了200年,日本掙扎了50年,由此,關于中國的城市化在這個時候做結論為時尚早。沒有人能夠否認,35年前與今日已是兩重天,因此今天的人們能夠做的,是經歷、感受、觀察和思考已經發生的、正在進行的和將要發生的變化。 上海:對年輕人仍有巨大吸引力 《財富》雜志亞洲編輯錢科雷閑聊般說起他在上海不止一次經歷過的一個細節:“在上海人民廣場的城市規劃展示館里,有一個關于2020年的上海的城市模型。我看到很多上海人非常高興地在這個模型邊指點,為他們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驕傲?梢坏┧麄冄芯科鹨恍┘毠,又會沮喪發現,自己現在住的地方也要被規劃作其他用場。到時,他們該往哪里去?城市化的進程中,大城市的規劃是否很難避免和個人的沖突?” 這段話說中了瑞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康瑞的心事,他對于大城市中心城區開發建設中土地的捉襟見肘深有體會,“本身土地面積有限,動遷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因此上海市中心寸土寸金,這點恐怕很難改變。香港、紐約也曾這樣經歷過!绷_康瑞不諱言現在定居大城市的成本正在越來越高。 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主席麥克多諾笑說,大城市如上海,對年輕人有著難以擺脫的吸引力。“60年代把許多年輕人從城市送到農村,可最終他們紛紛回城。在今天,上一輩的人在農村、在小城市生活得不錯,但年輕的孩子們仍然向往著大城市,向往大城市里豐富的文化資源、舒適的生活,希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幸福! 北京:城市化的腳步悠一點 面對2008年的奧運會,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在文化圓桌會議的省市長座談中直言,北京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腳步該悠一點。 當人們以為整個北京城沉浸在“迎奧運”的熱火朝天情緒中時,王岐山意味深長地提出:城市的建設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對于北京而言,如果以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大”、“快”將成為一種危險的信號!氨本┈F在的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源瓶頸,城市建設缺水、缺天然氣,在能源方面捉襟見肘。比如去年冬天,是天津犧牲了自己的天然氣指標,才保住北京整個冬季的暖氣供應!蓖踽竭M一步分析,北京的人口太多,資源緊缺的矛盾因此更加突出!啊沙掷m發展’不能停留于口號,而應該是每個人應該有的意識。如果在建設中只考慮快,考慮可以立刻見到的成效,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那么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將是一場悲劇! 為了“環保”這樁心病,王岐山痛定思痛把首鋼搬離原址,這一大遷徙讓不少國外同行都咋舌,但是王岐山說,“在北京市的建設中,環保有著第一否決權,城市化可以為環保讓路。” 新一代:承受未來之重 在“年輕的聲音:與中國相識”專題討論中,洪晃女士放棄自己發言,而帶來了三位特殊的客人:來自北京外國語學院的Henry和Peter,以及18歲的香港女孩Yomi,讓會場上響起了地道的“中國年輕的聲音”。 這批在中國城市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在上一輩眼中“自信、強勢,在家和父母討價還價,在學校和老師討價還價,在公司和老板討價還價”的一代人,在今天的圓桌會議上流露出的,卻是對于未來的不確定,這份不確定讓他們感到沉沉壓力。 北外二年級經濟系的Henry說,自己從小并沒有受到父母的壓力,讀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都是自己的主意。但想到兩年后的畢業,不免憂心忡忡,“我不知道自己是要出國,還是讀研究生,或者工作。工作的話,我又不確定自己能得到一份什么樣的工作,留在北京這個大城市需要顧慮的因素太多。另外,作為獨生子女,我父母將沒有其他選擇的余地,我必須考慮他們。等到我成家,那我將要負擔4個老人的生活……” Peter是新聞系大三的學生,他的顧慮如出一轍。熱愛戲劇的他現在是學校劇社的社長,在談到自己的興趣時流露出一點遺憾:“我畢業了可能從事媒體,或者廣告公司。我將不得不放棄喜歡的戲劇,因為如果只是排我想排的戲,那我就沒法生活了?傊业孟认胫B家養孩子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