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工行上市進行時 > 正文
 

工行資本充足率不良資產兩問題仍需解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6日 18:47 《經濟》雜志

  工行股改方案日前獲國務院批準,其中注資一節尤其引人矚目:通過運用外匯儲備150億美元補充資本金,使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6%,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使資本充足率超過8%。

  雖然中央早已明確了“一行一策”,但工行股改方案仍然出人意料,市場關注的兩大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一是資本充足率問題。中行和建行分別獲得225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尚需發行次級債以滿足8% 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而工行資產規模相當于中行建行之和,所獲外匯儲備注資卻只有150億美元,雖也有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的安排,但注資力度與資產規模的差異意味著工行未來面臨較中行建行更為嚴峻的資本充足率壓力。

  二是不良資產問題。從工行貸款規模與質量結構估算,按五級分類口徑應提取的不良貸款準備與應核銷的不良貸款損失當在4500億元以上,此外虛收、掛賬、抵債、實業投資等形成的非信貸不良資產損失預計近800億元,而工行2004年經營利潤為747億元,僅憑自力更生,很難在短期內消化如此巨額包袱。

  顯然,如果沒有后續方案出臺,工行難以達到上市要求,二次注資、二次剝離勢在必行,而財政部資產管理公司可望發揮重要作用。

  中行建行股改是將原有資本金全部沖銷壞賬損失,以外匯儲備注資作為核心資本,實質是財政部以所有者權益為兩行的不良資產買單,而央行則通過匯金公司成為兩行的真正股東,換言之,通過沖銷和注資,中行和建行換了“東家”,財政部出局,而央行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工行股改方案并未將1700億元的原有資本金全部沖銷壞賬損失,而是將其中大部分——1240億元,相當于150億美元——與外匯儲備注資一起作為核心資本,其余劃為撥備,這意味著財政部與央行并列第一大股東、聯合掌控工行,財政部有更多的積極性為工行股改服務,不排除財政部出任下一次注資主角的可能性。

  1999年第一次剝離不良資產時,資產管理公司按帳面原值照單全收,等于代四大行背了歷史包袱,如果二次剝離時資產管理公司再學一次雷鋒,按帳面原值將工行的不良資產接過去,工行將又一次輕裝上陣,而若參照中行建行二次剝離時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損失類貸款全部核銷、可疑類貸款按照賬面價值的32.5%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工行將暴露巨額壞賬損失,上市之路也將拖長。

  國有商業

銀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花錢買機制”,從剝離不良資產到外匯儲備注資,花的錢已經很可觀了,不管買單的是央行還是財政部,總之消耗的都是全體國民的財富,而我們究竟買到了好的機制沒有?從先行股改的中行建行來看,情況似乎并不令人樂觀。工行股改方案更為嚴苛,表明決策層已經意識到“花錢買機制”的軟約束問題:一次注資產生第二次注資預期,一次剝離引發第二次剝離想象,結果是國家不斷花錢而銀行機制未變。

  國務院為工行股改確立了“國家支持與自身努力相結合,改革與管理、發展并重”的原則,意在督促工行“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而改革的核心則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然而制度重塑難、業績提升易,國有商業銀行的理性選擇是趨易避難,以利潤數字遮掩制度缺陷,以歷史包袱爭取國家扶持。工行2003年年報(2004年年報尚未公開披露)稱,全部不良貸款中95.26%是1998年以前發放形成的,而1999年以來新發放的貸款質量很高,不良率只有1.56%,這等于明言工行的問題只是歷史遺留問題,如不考慮歷史包袱,工行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了,倘若循此邏輯,工行改制本應采取人壽模式,老貸款進老公司,新貸款進新公司,前者慢慢消化,后者迅速上市,但決策層顯然未為所動,注資時避免了單一股東控制,也未承諾不良資產按帳面原值剝離。

  國務院期待工行“成為一個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與效益良好、主要經營管理指標達到國際水準、具有較強國際

競爭力的現代化大型商業銀行”,工行下一步如何走?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