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環渤海地區內在發展動力源自企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19:10 北方網 | |
北方網消息 (記者 樊慧)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亮點在區域經濟,沿海的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展區域相繼崛起,拉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曾經在計劃體制下資源充足,基礎雄厚的中國北方,特別是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地區則出現了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為加快環渤海地區發展的步伐,4月20日,來自環渤海地區20多個城市的100多位政府和企業的代表相聚天津,舉行了首屆環渤海地區企業合作和發展論壇,共同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建言把脈,一致認為企業間的合作與發展是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盧金發 天津市政協常務副主席盧金發指出:推動區域合作,市場是載體,企業是主體。區域經濟的基本特征,歸根到底是來自各個企業的行為,企業作為區域經濟運行的最基本單元,它的發展變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體現。為滿足企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的需要,目前國家提倡通過組建一些民間協調機構,把企業組織起來,共同開發新的市場。這次組建的環渤海地區企業合作促進會,正是這樣一個協調機構。環渤海各成員市政府都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為企業合作促進會的組建和發展做好廣泛的宣傳發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讓企業促進會有一個高起點的起步,而且要在企業促進會今后運作過程中,做好保駕護航工作,使它不斷超越地方性行業協會的局限性在良性擴張的軌道上不斷發展壯大。希望以這次論壇為契機,加速企業合作與發展的步伐,讓環渤海經濟圈在區域經濟大舞臺上扮演更突出的角色。 邢明軍 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秘書長邢明軍:環渤海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鏈優勢等各方面的優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已經引起各方有識之士的普遍關注。同時,國家在制定“十一五”規劃中還將專門就京津冀地區及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進行規劃,這些都將有力地促進環渤海地區的快速發展。天津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黃興國同志從八個方面指明了環渤海地區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方向,特別強調指出抓好環渤海地區支柱產業的整合,大力發展地區間企業聯合,進行地區間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促進區域整體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要盡快建立企業合作促進會,全力打造產業鏈,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落實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的精神,會后,市長聯席會辦公室立即制定了企業促進會籌建工作方案,全面進入籌備階段,籌備工作得到了天津市政府和其他各成員市政府領導及各市市長特派員和許多企業家的大力支持與幫助,現會員單位已落實了110多家。 謝思全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思全教授認為:加大發展民營經濟應該是振興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戰略目標。由于條件及環境的差異,京津冀地區不可能采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制度創新模式,而應該探索出一條與本地區相適應的互補型制度創新之路。根據京津冀地區國有企業比例過大,民營主體參與國有存量改革難以推進的現實,該地區制度創新的戰略原則1、增量:捆綁進入。第一,今后新建項目上馬,都不得由國有資本控股和持大股,否則工商部門不予注冊。第二,在新投資項目中,國有資本的參股比例原則上不得高于20%。第三,可以效仿世界銀行項目投資規則,國家資本作為民營資本的配套參與新項目建設,配套比例可以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有大有小。2、存量:分類改革。優質資產,加快變現;知名品牌,嫁接盤活;大型企業,戰略聯盟;小型企業,放開搞活。3、結構:公私合作。應該是提倡新時期的公私合營或公司合作,發揮兩種資本的整合優勢。未來的中國財產所有制,應該能夠在一個國有、私有、股份、合作,多元混合的框架中,通過動態的結構性的調整,不斷地適應和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一個有效率的社會財產制度。4、產業:分工重構。要改變國有大中企業內部一體化的生產組織方式,組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專業性強,技術水平高的民營中小企業為其加工配套的產業鏈組織,打造京津冀地區有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閆希軍 天士力集團總裁閆希軍:關于三大經濟圈的構想,都是產生在改革開放初期,基本是同步的。但是20年后,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合作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了良好的發展模式。反觀環渤海地區,區域合作明顯滯后,適合于區域特點的發展模式沒有建立起來,順暢的合作途徑還沒有找到。環渤海地區的利益關系脆弱,企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可能是重要的原因。環渤海地區唯一的協調機構是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這個最高層的聯席會下面,還應該要有一些功能性的、專業化的運作機制相配套,才能更有效地將市長聯席會的決議落實下去。要盡量減少政府行政力量作用的痕跡,政府作用的重點放在協調政策、營造環境、搭建舞臺以及一些重大基礎建設項目及公共產品領域,比如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的合作,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以及市場規范方面的合作等等。建立一些功能性的合作機制,可以包括不同的層面、不同行業、不同城市,也可以是不同領域的合作機制,比如區域性的物流聯盟、技術聯盟、企業信用聯盟、人才信用聯盟等等。本次論壇以“聯合、發展、共贏”作為主題,標志著我們環渤海地區的區域合作開始向著更深入的層面推進。 張東軍 丹東市副市長張東軍: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要求越來越高。而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必然需要不斷地向外拓展,行政區域的界限已難以割斷利益誘導下的資源流動,尤其在行政機制逐漸讓位于市場機制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企業必然會通過跨地域的橫向經濟聯合來拓展自身的空間,由此區域產業的集團化發展趨勢也必然會加強。這樣,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構,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區域合作協商機制就應運而生了。國家關于發展區域經濟的一系列的重要戰略決策,為我們組建環渤海企業合作促進會這一企業聯合的民間協調組織指明了方向。促進會的建立在聯絡區域內的主要企業、溝通經濟信息,籌劃行業內或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合作與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有關活動,促進地區內外要素流動與合理配制,幫助一些具有擴張潛力和要求的企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柱性企業,將發揮重要作用,必將提高區域內產業一體化水平,從而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的合作發展。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也是中國科技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可充分利用本地區高科技人員集中的優勢,進一步發展跨區域、跨國界的科工貿、科工農等多種形式的聯合體,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環渤海地區還是中國對外開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最大的工業密集地區之一,也是最大的糧食、煤炭、原油等進出口物資中轉基地。從地理空間看,這個區域內,各種經濟要素應有盡有,而且落差很大。區域內產業結構層次具有比較明顯的梯度特征。企業作為區域經濟運行的最基本單元,它的發展變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體現。企業的聯合與協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區域經濟的發展將為企業的聯合與協作提供平臺。 本次論壇為環渤海地區企業促進會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各城市的企業代表積極參與討論,并舉行企業促進會籌備工作會議,討論通過環渤海企業合作促進會章程,環渤海企業合作促進會會員公約,并決定在今年5月份正式成立環渤海企業合作促進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