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跨國公司的全球調整(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9日 17:34 中國教育電視臺 | ||||||||||||||||||||||||||||||||||||||||||||||||||||||||||||||||||||||||||||||||||||||||||||||||||||||||||||||||||||||||||||||||||||
表8 主要耗能產品的單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比較
注:數據摘引自《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1)》與能源研究所研究報告;火電為6000KW以上;鋼鐵行業為75個大中型企業平均可比能耗;水泥為大中型回轉窯。 由于重化工業快速的情況還可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因此,從中長期來看,能源、資源、環境將明顯制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所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從來不象現在那樣突出,今后還有可能進一步將加劇,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走到了盡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刻不容緩。 二是產品的附加價值明顯偏低,在國際分工中處在低端位置。 近年來,多數行業保持了增加值率平穩上升的態勢,但總體而言,產品的附加價值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6.2%,與美國、日本和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和11.7的百分點。尤其是在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及相關設備制造業領域,增加值率僅22%,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超過了35%。 導致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中國的制造業處在低端位置。在許多工業領域,國內企業或者通過零部件進口組裝實現生產,或者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高度依賴。國內企業只能在產業鏈的低端位置獲取少量的加工費用,增加值率因此被限制在較低水平。 表9 2003年重點制造業行業增加值比重
數據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數據庫
從全球制造業重心的歷史更迭及其相關國家制造業加速發展的機制看,歐、美歷史上制造業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確立是依靠著原創型的技術創新,日本等國60-80年代制造業的崛起和國際競爭力的快速提升是憑借管理創新和應用技術創新,而中國是借助加工組裝環節的低成本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機會,發展成為新興的國際制造業基地之一。中國處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低端位置,附加價值也難以較大幅度提高,相應地實現經濟增長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發達國家高得多。 三是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 中國制造業的技術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產業創新能力有進一步削弱的危險。中國中高技術產業的比例,居世界第22位,也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印度,這與制造業全球第四的地位極不相稱。 表10 2001年主要國家高技術產業的比重
資料來源: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網站。 導致中國工業結構中高技術產業發展滯后、技術水平落后,以及附加值率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業研究與開發投入不足。中國的制造業經濟總量占全球的6%,而研發投入僅占0.3%。中國全社會的研究與發展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遠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隊伍已出現嚴重萎縮,產業創新能力有進一步削弱的危險。 表11 世界各國制造業研發投入比重
資料來源同表11。 四、促進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取向 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為解決中國面臨的資源約束及環境保護壓力,首先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標準和環境保護標準,適當抬高市場進入門檻,以此促進制造業采取先進適用技術和制造工藝,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促進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將資源、環境約束納入到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戰略構架之中,形成符合中國現實國情以及長遠利益的國際分工體系,妥善處理好進出口結構,減少資源、能源富集產品的大規模出口。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二是增強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 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應由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向原創型技術創新升級,增強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科技隊伍的建設,在政府購買創新技術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研究開發資助、加速設備折舊等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并促進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其次是針對某些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關鍵高技術,建立國家重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并積極吸收企業參與,甚至國外機構、企業的參與,形成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的攻關體,力爭有所突破。 三是進一步采取鼓勵性措施,吸引外資公司將研發中心進入甚至轉移到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好的環境,促進更多的外資研發機構進入。 三是提高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應著手培育國家比較優勢的升級,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逐步提升地位,轉變在分工中處在低端的狀態,由加工組裝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級,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鼓勵發展國產品牌,鼓勵技術開發、設計等企業的發展。 四是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 制定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措施,利用設備加速折舊、提供國產裝備的買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技術改造貼息等政策,促進國產裝備市場的形成或壯大。 五是注重產業的地區優化布局,引導發展產業集群 繼續推進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地區的環境容量、基礎設施條件等為約束變量,以形成地區間的合理分工、優化布局結構為目標,制定產業發展地區規劃,并建立相應的管理手段。 產業集群將產業分工細化與降低交易成本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國際經驗以及中國浙江、廣東等地的實踐均證明,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往往伴隨著產業集群的發達。為此,應充分重視產業集群的發展,以產業集群的理念考慮產業的地區布局和引導地區經濟的發展,制定和實施產業集群倡導計劃。并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在地域的相對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發展機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機制。對現有集群應著力提高集群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升級。 執筆人:馮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