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跨國公司的中國安全攻略:適應當地市場和環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6日 19:43 《中外管理》

  

跨國公司的中國安全攻略:適應當地市場和環境

跨國公司的中國安全攻略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最重要的是你要去適應當地的市場和環境,而不是去改變那個市場和環境,使之適應你。”

  ——高群耀

  “在柯達的分公司里,我們升的是中國旗,而不是美國旗。我們的定位很簡單,我們
是一家在中國的企業。”

  ——葉鶯

  “走進去”法則:你安全,所以我安全!

   本刊記者 楊 光

  “走出去”不等于“走進去”

  2004年歲末,有許多問題等著中國企業去迫切思考,比如“走出去”:大到TCL聯想、華為這樣的領袖企業,小到一群異軍突起的服裝、玩具、皮鞋、家具類高成長企業。

  但我們又會發現:其實“走出去”遠遠不能涵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全部內容,這就好比“出門”與“作客”,畢竟還是兩回事。不錯,“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真正“走進”別人家里能不能成為主人接受的“客人”,則又是一個更大的考驗。但在地球村里,“中國客人”似乎遠不及“中國主人”的名聲那么有人緣、有親和力。

  能吃苦,也會令人恐懼

  不是嗎?反傾銷已是目前中國外向型企業最棘手的問題。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甚至民間,“中國制造”都令當地人感情復雜,甚至開始敵視:文明的,中國玩具出口將遭遇歐洲的質量、產權、工人權益三大“技術性”壁壘的碰撞;而中國紡織品則面臨著65個國家、115個紡織行業組織簽署的《伊斯坦布爾宣言》的集體對抗。據說,美國、歐盟也在醞釀“照此辦理”。而近日,在飛利浦操作下,“中國造”DVD干脆遭到了歐美市場的徹底封殺。至于粗野的,那次西班牙“燒鞋”事件至今歷歷在目,令人唏噓。

  如果我們提出:以“吃苦耐勞”為本錢的“中國制造”正在引發世界性的“恐懼”,還一時令國人難以接受的話,那么我們在家做東時本能的“恐懼”,則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現實與合理。

  大家都記得:1999年微軟在中美關系緊張時執意為中國企業的盜版行為而索賠,結果卻落個有理說不清,業界甚而發出了“挑戰微軟霸權”的吶喊——因為中國人恐懼了。而且,這份恐懼至今未消。當近幾年微軟在中國一再“慣例”性地失去政府采購大單時,美國總部除了一次次走馬換將,無計可施。因為,微軟總在表露自己的“強悍”,總讓“主人”為自己的生存而恐懼,總在“作客”方面表現蹩腳……

  中國企業很“弱”,還不“強”,這其實是我們冷靜而自私的判斷。說冷靜,在于看到了事實;而說自私,在于只看到了自己的“事實”。我們沒有技術,我們沒有標準,我們沒有品牌,我們沒有渠道……都對,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那自認為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優勢”——超低成本與超低價格,就已經足以讓全球任何區域市場都感到了恐懼?是否想過:我們勉強糊口的低利潤營生可能已經將別人的生存逼入了絕境?——試想,微軟的Windows又何嘗不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呢?只是因為一個樸素的邏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

  進門時,給主人以安全感吧!

  在全世界都行得通的法則是:只有客人先讓主人有安全感,主人才至少不會把客人轟出去,進而才談得上盛情待客。真正成熟、務實的國際化,應該是在“知己”的同時,也學會“知彼”!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對于主人的威脅,我們才知道如何不會于“自強”中變得“自負”,于“無畏”中變得“無理”,才知道該如何在尊重、適應主人的思維與價值中,打消主人的顧慮,從而真正占領“住”我們垂涎的海外市場。

  而高群耀領銜下的歐特克(中國)與葉鶯領銜下的柯達(中國),應該說分別為我們做了一次足不出戶就可領略作客真諦的經典示范。他們行業不同,困難不同,角度不同,作為不同,但他們都力圖給予東道國足夠的安全感,進而為自己的跨國擴張爭取更大的安全感,和更大的利益。

  中國企業“走出去”固然勇氣可嘉……但要真正實現“走進去”,還需要更多推己及人的胸懷與智慧。

  柯達篤信“多樣性生存”

  - 本刊記者 董文勝

  當2004年微軟悄悄“拿下”北京市政府向微軟采購2925萬元操作系統的大單后,中國本土軟件企業對生存環境的不安被瞬間激活了。直到微軟又“合乎民意”地失去了這個單子,人們似乎還心有余悸。緊接著,微軟又在山西省政府的軟件采購中失掉了單子。顯然,這種不安的情緒仍以中國方式在傳遞。

  七年之煉

  實際上這種不安的情緒早在7年前就有過:柯達大舉整合中國感光行業。

  1998年3月23日,柯達公司向全世界發出一則消息:就在當天,柯達公司與中國政府達成了與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的“全行業合資計劃”(除樂凱公司以外)。柯達用12億美元換來了排他性的生產許可。

  樂凱的“獨立”背后,牽扯的是中國民族感光行業的最后一桿大旗。它像是一根敏感的神經,有人將其與國家安全縫織在一起。

  這根神經緊繃了5年之久。

  而2003年10月29日,這根神經還是被輕輕觸動了:柯達以4500萬美元的現金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產品生產的乳膠生產線和相關的生產技術,換取樂凱膠片20%的股份。同時,柯達保證還將持續向樂凱提供5500萬美元資金和技術支持,用于改造樂凱現有的片基和涂布生產線。而樂凱將為此支付一定的技術轉讓費,并為柯達擁有的股份支付股息。雙方合作期限20年。這次的合資計劃與柯達全球的其它合資案例完全不一樣,充分尊重了“樂凱控股,使用樂凱品牌,樂凱擁有經營決策權”三大要求。

  柯達用自己的方式打消了中國式的擔心與憂慮。因而有人說:柯達與樂凱的合作計劃,真正體現了柯達作為影像業全球巨子的戰略眼光。

  2004年6月柯達和樂凱分紅時,柯達拿到的分紅為2224萬人民幣。柯達中國公司北京聯絡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安凱彬說:這一筆錢的意義在于中國感光行業開始了“柯樂”模式的生存性實驗,言語里彌漫著一種手拉手的味道。安是大鼻子,他的英文名字叫Christopher Adams,但他的中文講得非常地道。

  而相對于這個數字,柯達中國市場銷售額以及全球銷售額等數據則屬于保密信息,不便透露。柯達方面對此的回復及時也很明確,但并不乏人情味,因為郵件里還夾帶著圣誕節的祝福。

  柯達低調而友好的做法并不妨礙它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截止到2004年9月份,柯達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速度為31%(與去年同期相比),整個2004年銷售增長數字還沒有統計出來。當然,也有其它渠道的消息又補充了一些內容,柯達在中國感光行業的市場占有已經超過50%。盡管柯達方面并沒有證實這個說法,但這個數字足以讓它成為中國感光行業的壟斷者。

  與柯達一同成為行業壟斷者的,還有微軟,它在中國電腦操作系統行業的市場占有率為95%。而當微軟企圖通過官方操作讓這個數字進一步夯實的時候,微軟在輿論與政府的心目中的印象就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動物兇猛”。而柯達顯然不是,至少從柯達高層說話的語氣里聽不出來。

  在中國感光行業這個大市場里,處于強者地位的柯達選擇了低調,選擇了與中國同行的合作,從而最終成為這個市場里一個安全的壟斷者。而1995年時還和柯達、樂凱三分天下的富士,現在已全無當時的王者之氣,儼然一個跟隨者。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人說:柯達讀懂了中國政府,讓柯達變成了中國企業公民;

  有人說:柯達制造了一種生存法則——森林法則(而不是獨木野心);

  有人說:這一切只是因為一個女人。她了解中國,她給柯達營造了一種中國式的企業心態,而心態決定了成敗。

  她是誰呢?她真的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力嗎?

  顯然,柯達安全的秘密遠不僅僅是這些。   

  找到葉鶯

  1995年,成立才一年的柯達中國公司碰到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的富士,且一度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不過,柯達還是找到與富士差異化的辦法。

  1997年元旦,葉鶯的出現,對柯達來說非常順理成章。柯達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可以讓柯達用中國哲學來思考。

  眼前的葉鶯比照片上看起來要更明亮,讓人有一種親近的感覺。不僅僅因為她曾經是記者、外交官或者眼前的伊士曼.柯達公司大中華區主席,還來自于她的聲音、表情甚至是姿體的語言,還有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所散發的親和。

  從民族心理上,葉鶯是一個豐富而完整的中國人,同時她又是一個非常靠近中國政府的特殊女性。她似乎比一般中國人更了解中國。

  “你如果到中國一天,你就可以寫一篇文章;而在中國呆了一年,可以寫一本書;在中國呆了五年以上的話……則鴉雀無聲了”。

  葉鶯的話有些深沉,帶有哲學味道,“因為中國的變化太大、太快了。從計劃到市場的轉型過程,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有很多的規則,有很多的習俗與理念。‘No business likes chinese business’(中國的事情獨一無二)。” 

  出生在北京、長在臺灣的葉鶯,曾在新加坡海峽時報集團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供職,是一名出色的政治記者。鄧小平1979年訪美期間,曾接受過她的采訪。作為外交官,她先后擔任過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和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官員,美國商務部駐廣州、香港商務領事,及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公使銜商務參贊。

  無意中,葉鶯成了柯達中國與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富士差異化的符號。葉鶯所擁有的這一切,后來都成了富士的弱點。

  2004年4月1日,葉鶯坐到了柯達公司大中華區主席的椅子上。這把椅子是柯達為葉鶯準備的,當然也是為中國市場準備的。

  企業公民守則

  柯達整合中國感光行業的第一步是讀懂中國政府,這在民間被稱為政府公關。不過,柯達首先讓自己變為一個中國企業公民。這一步走得踏實。

  在柯達北京聯絡辦事處葉鶯的辦公室里,葉鶯與時任中國總理朱镕基的合影非常顯眼;而她在與吳儀的合影里,則淘氣如一個活潑的小女孩。

  葉鶯就是一種美麗的傳播符號,盡管這種方式正規意義上講叫溝通。她讓柯達與中國之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柯達的分公司里,我們升的是中國旗,而不是美國旗。我們的定位很簡單,我們是一家在中國的企業。”

  葉鶯讓柯達的想法變得透明而可以揣摩,以至于到后來柯達協助中國政府打擊膠片走私、參與國有的感光行業整合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柯達與中國緊密聯系著,包括:在中國開展公益活動,多次贊助中國的醫療、教育、環保、體育、文化等事業。柯達公司曾經向無錫市政府捐款66萬人民幣建設“柯達園”,配合無錫市以“打太湖牌、唱運河歌、建山水城”為主題加強城市美化、綠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工作。2002年12月柯達還設立“柯達科學家”獎勵基金,以獎勵中國優秀的中學生,柯達想用這樣的公關方式來贏得新一代中國人的認同。柯達在西安、成都、重慶也設立了城市教育基金。

  葉鶯的想法還遠遠不止這些。

  柯達首席執行官鄧凱達的名字無疑讓這種聯系多了一份美國式的天真與坦誠,但中國人聽起來很舒服。這個叫Daniel Carp的美國人,按照英文直譯就是丹尼爾.卡普,但他的中文名偏偏叫鄧凱達。“鄧”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姓氏;“凱達”,則分別代表樂凱與柯達。

  這是葉鶯的安排。

  柯達北京聯絡辦事處首席代表安凱彬則與葉鶯有著極為相似的背景:記者、北京美國大使館商務處官員。

  對中國政府的解讀,柯達似乎用盡心機。

  一位分析柯達營銷戰略的咨詢師在一篇文章中作了這樣一個結論:真正給中國政府充足的信心和信任,保持跨國公司作為中國企業公民的典范,努力實現柯達要做中國的柯達的夢想……在眾多跨國公司中國本土化的熱潮中,柯達無疑是一個典范。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笨是笨的作為)”,這是中國人熟悉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里的一句話。柯達用一種透明的真誠,體現了這種“笨拙”:真誠是真誠的表現。

  柯達的中國式真誠為她進入中國16年后的“98協議”打了一個金黃的底色——柯達的色彩。

  有一點可以讓人回味的是:柯達始終沒有透支跨國公司迷戀且屢試不爽的政府關系,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考慮呢?

  森林法則

  幾年前,一位從跨國公司走出的中國企業家就曾經思索:長白山的松樹為什么會長那么高呢?因為每一棵樹都在拼命地爭得陽光,不想生長在陰影下;如果有一天把整個森林砍光,只留下一棵樹,它又能長多高呢?答案是:一陣風來,這棵樹會被吹斷。

  作為全球傳統影像行業的巨頭,柯達是一棵參天大樹,它牢牢地守著全球膠片市場60%的份額。在中國傳統影像行業的這片大森林里,一枝獨秀的柯達最終選擇了森林。

  1982年柯達開始進入中國,1994年柯達中國公司成立。那時候,柯達膠卷在中國的銷售排在全球第17位。1998年3月23日,柯達公司與中國政府達成了與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的“全行業合資計劃”。柯達用12億美元換來了排他性的生產許可。這個協議歷時3年多,也讓外界為柯達捏了一把冷汗。因為柯達用12億美元換來的是一個日見萎縮的傳統膠片市場,而且這個日見萎縮的市場又在一天天緊繃著政府國企改革的心弦。顯然,柯達的冒險也幫了中國政府的忙。

  2001年的時候,柯達在中國市場的膠卷銷售已經僅次于美國,排在第2位了。柯達的冒險最終得到了回報,而另一個柯達強大競爭對手:富士,卻在中國膠卷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優勢。 

  許多人這時明白了柯達的戰略意圖:柯達可以安心于下一輪的數碼大戰了,因為傳統市場站穩了腳根的柯達已有了一個大后方。這一塊市場在中國、印度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如火如荼,勢頭很猛。

  這里不能不提的是樂凱——柯達實施“全行業收購計劃”的唯一例外。這是中國感光行業唯一的大旗,輿論在這桿大旗上繡上了“國家安全”四個大字。

  柯達歷時5年通過這場安全性考驗。

  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參與談判全程的葉鶯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者。盡管葉鶯與樂凱老總杜昌燾很早就建立起了友誼,但這種友誼并不能越過雙方的分歧:柯達方面,要說服可能是三代的柯達人,這里涉及到柯達看家的技術;而樂凱方面,則面臨著與一個龐大的外國公司合作,在沒有明白對手的意圖之前,抗拒與恐懼難以避免,這種情感里還背負著歷史的責任。

  不過,柯達最終打消了樂凱的擔心,給予了樂凱應有的獨立與尊重。“98協議”五年的成功執行讓柯達有了說話的底氣。

  “如果在中國市場上沒有樂凱,我們需要發明一個樂凱,制造一個樂凱。”

  葉鶯說得很誠懇:“在一個市場上,不可能只有一個品牌,也不可能只有一種選擇。這不是柯達文化。當消費者沒有選擇而必須選擇你的話,這樣的選擇是不瀟灑的。可是當消費者有五花八門的選擇時,他選擇了你,這樣的選擇才是真正的選擇。”

  “柯樂富達”店

  在中國感光行業這片大森林里,柯達保留了這個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光、水、土壤。柯達最終要成為一個農夫,而不是獵手。因為這里還需要更多的耕耘。

  再造一個樂凱,并不是柯達的想像。因為還有一種需要,它來自市場,來自中國13億人組成的市場。當然,柯達心里明白的是:這個大市場,目前才開發了不到20%,因為中國至少還有80%的家庭沒有相機。所以,柯達愿意做一個農夫,與樂凱甚至競爭者富士一同來培育這個市場。憨厚而帶著老實人微笑的安凱彬重復著柯達CEO鄧凱達的觀點。

  2004年,柯達盡管在歐美等地市場上傳統膠卷走下坡路,但因為在中國市場的上升,而讓柯達的財務報表變得讓人喜愛。“這個報表,柯達不對外公布,柯達中國不是上市公司。”安凱彬說,“但柯達在中國市場上老大的地位是不用置疑的。”

  柯達是中國感光行業里的壟斷者嗎?這一疑問在2004年5月時就有媒體提出過,但柯達不愿意用數字來證實。

  安凱彬換了一個話題:“我們會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便利與更好的服務。”

  柯達在中國把更多的注意點放到了這個龐大的傳統膠卷市場的開發。到2004年年底,為柯達用戶提供貼身服務的柯達沖印店已經達到9000多家。其中有2000多家有數碼沖印設備。這些店都是柯達的加盟店,會接受柯達統一的培訓以及質量方面的檢測。

  “僅在北京就有600多家。”一位柯達沖印店的何姓店主告訴記者,“不過,來店里的顧客在買膠卷的時候,更多的是選擇柯達牌子。”

  “北京有一家柯達沖印店名字叫‘柯樂富達’圖片社。”安凱彬告訴記者,“這個名字是柯達、樂凱與富士的組合。中國的市場很大,需要大家一起來培育這個市場。柯達沖印店賣著競爭對手的產品,柯達不反對他們這樣做,只要消費者愿意。”

  責任編輯:楊 光

  歐特克 安全中的高成長

  同樣是微軟在去年北京市政府軟件采購中的得而復失,除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民意威力,又不由得讓很多人想起了一個人:前微軟中國區總裁高群耀。

  不過,今天的高群耀顯然更愿意談論他的新東家,其實也是他去微軟之前的老東家——歐特克(Autodesk)。

  成長,成功,成“仁”

  這個全球基于PC的軟件業中除微軟之外唯一的一家超過20年發展歷程的公司,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真是風光透頂:股票受到華爾街的空前追捧,在年中《商業周刊》公布的“世界IT100強企業”和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股”排名中,Autodesk的股價增長幅度都名列第一,全年股價上漲213.8%!“華爾街第一股”的稱號當之無愧。

  而值得高群耀自豪的,不僅僅因為他是這個公司的一員,更因為他與他的團隊為公司的漂亮成績單出了很大的一份力:僅2004年上半年,他所領銜的Autodesk大中華區的業務增長就達到了160%!這與高群耀回歸之前的數字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更為重要的是:Autodesk在中國的企業形象,完全不同于微軟的傲慢與霸道,而是親和的、友好的、與人為善的。

  這兩者,無疑為Autodesk在中國市場上的“安全成長”,奠定了可依靠的環境基礎。

  特區,特事,特辦

  Autodesk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高群耀在北京的辦公室,位于首都一座地標性建筑的29層。房間面積不算太大,但視野極佳,舉目四望,皆是熱火朝天的在建工程。

  這一個個建筑工地在高群耀的眼里可和一般人的感受不大一樣:但凡建筑設計,從紐約世貿中心重建的自由塔工程,到北京世人矚目的“巨蛋”(國家大劇院)和“鳥巢”(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場館),Autodesk的軟件都在其中發揮著作用。不僅是建筑業,我們身邊的茶杯桌椅、公路橋梁、生產制造業和基礎設施中,凡是需要用到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地方,都可能有Autodesk軟件的身影。目前,《財富》500強中已經有98%成為Autodesk的客戶,在全球數字化設計類軟件市場,Autodesk具有類似于微軟在桌面操作系統的地位——遙遙領先于其它競爭對手。

  可是在中國,其它軟件企業所經歷的困擾,Autodesk同樣不能幸免。為軟件付費的意識欠缺、對于知識產權的尊重不夠、中國市場收入占全球比例太小……用高群耀的話說:“整個中國軟件企業的年產值可能還不如一個聯想,像Autodesk這樣的企業在中國的年收入沒有幾個超過全球份額的1%。”有多少企業總部會把時間和精力投向一個不成規模、遠未成熟的市場?……但同時,中國又是一個正處在轉型中的國家,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不斷摸索。對于這樣一個正在改制的新興市場,如果沒有與之相應的戰略,只是使用全球統一的經營模式與制度,就很難適應中國的市場環境,更難以確保企業在這個市場上順利地、“安全”地發展。因而,地區發展戰略的決策權就應該下放到地區管理層手中,而不是不了解中國的領導人手中。可按照一般的組織結構,中國區的管理者為了自己制定的戰略創新被總部接受,要依次說服上面各個層級的領導,才能到達最高決策層。“如果中間有18個層級需要來說服,那創新者會累死在這條說服之路上,真正的戰略創新舉措一個也不會實現。”高群耀深有感觸。

  這就是他推動Autodesk設立中國特別事務委員會的原因——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對于Autodesk來說,就像20年前深圳對于中國的意義一樣,是特區,對于特區要給予足夠的靈活性和特殊政策。

  Autodesk中國特別事務委員會由公司的CEO、COO、負責銷售的副總裁、高群耀和另一位負責亞太事務的副總裁五人組成,每季度開一次中國業務探討會,有關中國業務的任何特別措施和決策都由委員會當場拍板決定。特委會的成立,為中國區和最高管理層提供了一個快速的溝通渠道、一個直通車,使局部的改制和創新能夠順利和快捷地進行。

  Autodesk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卻只把中國一個國家設為了特區,這不能不提及Autodesk的CEO卡蘿.巴茨(Carol Bartz)。高群耀每每談起她,都對她的遠見卓識欽佩不已。卡蘿是一個美麗的女人,而隱藏在美麗背后的則是一系列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小布什總統的科技顧問委員會成員、全美最具影響力的50名杰出商界女性之一、思科及BEA等公司的董事等等。她是軟件業界最早看到“如果一個公司在20年后還能聲稱自己是成功的全球企業,是否在中國成功就是必要條件”的人之一。

  大力進行經濟建設的中國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這與印度“做鞋不穿鞋”(主要做外包)的情況截然不同。在中國城鎮化、成為世界制造中心、教育向電腦轉變,以及政府提倡的“以信息化帶動高效率、低消耗的信息化”過程中,Autodesk都會有大量的機會,因而,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正由于這種眼光,使卡蘿將中國看作是特區,對它給以特區的政策——少管點、少要點、多給點。

  卡蘿在12 年間把一家經營管理不善的公司變成了“華爾街第一股”,她對中國的態度則進一步證明了她的非同凡響。將中國區的地位從向亞太區匯報提升為直接向總部匯報,這樣做的跨國公司現在正在逐漸增加,但在2003年6月1日高群耀回Autodesk上任之時,絕對屬于前衛之舉。

  中國特委會的設立不是永久的,它只是針對中國現階段的具體情況。等到將來有一天,中國的市場環境已經成熟,那么特委會就已經完成它的使命。——高群耀很堅決地表示。

  正版,正視,正面

  高群耀第一次在Autodesk任職是從1995年至1999年。后來他去了微軟,2002年離開,中間在美國風險基金公司華登集團工作了一段時間,2003年6月1日回到Autodesk任職。無論是在微軟還是在Autodesk,這三段重要的工作經歷中,有一個詞他總也回避不了,那就是“盜版”。

  還是在微軟的時候,高群耀得了一個“打擊盜版高手”的稱謂。他自己表示:那個頭銜其實是個笑話,因為2000年年初他剛從Autodesk到微軟那幾天,有媒體報道說Autodesk的正版銷售量有明顯增長,所以他就被封了這么個頭銜。

  這可能是他的謙遜之辭。他在Autodesk的反盜版工作中,的確很有一手,稱之為“高手”并不為過。

  關于知識產權,高群耀從不否認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于盜版使用率高而使整個產業發展受到嚴重抑制,這是不爭的事實;能否尊重知識產權、推廣正版軟件的使用率,對于外國軟件企業來說是盈或虧,而對于國產軟件企業來說則是生或死。

  但是,無論是什么原因,這樣的市場狀態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一個讓所有各方都頭痛的問題。既然問題存在,就要想辦法共同來解決它。在高群耀看來,職業經理人不同于經濟學家,更需要在給定的環境下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指責或抱怨別人。

  “我覺得中國政府在解決中國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經相當精彩了,其速度和完整性是歷史上其它國家幾乎無法相比的。做這個產業的人應該感到很慶幸。”然而,用戶、有關部門在相關法律的實施方面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軟件廠商的角色也有很多內容:首先,一起來教育、投入,使公眾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認可;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出于這種態度與立場,比起“反盜版”這個說法,Autodesk更愿意用“正版化”這個詞。

  Autodesk特有的、而且只有在中國特有的一套許可證做法,充分體現了他們的這種思想。

  軟件生意的核心是在許可證上。可是企業要購買自身所需用的大量軟件許可證,往往需要一次性拿出一大筆資金,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一件難事,這也是為什么盜版橫行的原因。而Autodesk從房屋貸款按揭的原理中受到啟發,發明了許可證“分期付款”、“一次解決,長期獲益”的方法!用戶可以一次性獲得所需要的正版許可,而付款則可以分若干年來完成。這樣,一方面降低了自己運作的門檻,讓更多的用戶更容易地進入正版領域;另一方面,也把增值的價值盡快帶給客戶,通過提供培訓、升級、技術咨詢和其它服務,讓客戶能夠迅速地把對軟件的投資轉化為生產力,很快就收到回報。對這種“中國特色”做法的首肯,正是中國特別事務委員會對于特區“特事特辦”的結果。

  Autodesk與浙江省臺州市科技局的合作,也是本著降低門檻和給客戶增值價值的原則而達成的。雙方約定:Autodesk以優惠價格向臺州市1000多家制造企業提供最新設計軟件及其相關服務,并在當地設立產學研一體的研發分支機構,致力于面向臺州制造業的應用軟件開發,同時為臺州企業培養技術人才。這次合作是與中國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合作,通過對于用戶的支持與投資,來將促進其用戶企業軟件正版化過程與推動相關產業信息化發展兩者統一起來的一個嘗試。國家版權局版權司副司長許超說:“在我這些年的記憶中,能在中國把軟件正版化做成‘和氣生財’,充分體現出中國自古以來的商業智慧,高群耀博士領導的Autodesk中國團隊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其實,高群耀從1995年起就一直在嘗試通過投入的方法推進正版軟件的使用。軟件產業的成本幾乎是固定的,這和航空業比較相像:飛機坐一個人飛行和坐滿了人飛行,成本幾乎是相同的。如果坐50個人成本可以收回的話,第51個人收1分錢都是利潤。所以航空公司會想方設法盡量讓飛機坐滿,于是就會出現座位相鄰的兩個人買的飛機票價格卻有天壤之別。對于軟件來說也是同樣,沒有生意就沒有利潤,而每增加一個用戶,成本幾乎沒有增加,而且銷售量沒有上限。因而,想方設法增加用戶的數量,擴大規模,對于軟件廠商來說,就是利潤所在。

  Autodesk在軟件正版化方面所采取的正視態度和正面努力,其意義和效果不僅僅限于知識產權方面。最為重要的是,它在中國的政府、用戶和輿論面前,為自己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避免了其它一些具有相對壟斷地位的外國軟件企業常常遇到的抵觸。這對于一個企業在中國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是舉足輕重的。

  生存,生長,生態

  “外企到中國來,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心態。到中國來是要坐下來虛心地學習的,不是國外的一切做法到中國都能起作用,不是GE的做法、MBA的理念就包治百病。這些很重要,但是柳傳志有柳傳志的做法,李東生有李東生的做法,要懂得向別人學習,然后找到自己在中國這塊土壤上成長的途徑。”具有海外背景而又深諳中國智慧的高群耀,這番話絕對是有感而發。

  作為跨國公司,要想在中國生存和生長,不能簡單地做生意就行了,而是要打造好企業的“生態環境”,要與環境中的客戶、合作伙伴、員工,實現“多贏”的目標。客戶怎么樣才能“贏”?軟件產業能為中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做出什么樣的貢獻?這應該是一個衡量指標。

  當地的合作伙伴“贏”了嗎?“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我們的幾個代理商,當年是多么小的一點兒,現在是什么規模!他們沒有做別的事,只做Autodesk一家。10年間,只做一件事就能做到這么好,一定是做對了什么。”還有軟件開發商,“在軟件市場上,很難說哪些公司之間是競爭對手,哪些是合作伙伴,對于獨立開發應用軟件的企業,我們有誠意與他們進行相互的深入了解和溝通,找出可能的合作方式和途徑。”還有,在中國的員工“贏”了嗎?他們學到東西了嗎?賺到錢了嗎?有沒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一個成長的空間,一個理想的薪金和獎勵?這些,在高群耀看來,都是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要關注的東西。

  要想在中國做好業績,還有兩個因素不可忽視。其一,與政府關系。這一點,恐怕是很多軟件企業心中的痛。“中國的政府部門不只是戰略、政策的制定者,它本身也是一個客戶。所以在中國做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是非常特別的。”因而,“政府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客戶。”高群耀回到Autodesk以后,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業務拓展和投資的部門,并給它起了個很酷的名字:“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這個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政府關系和政府項目。此外,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在北京設立區域運營中心以及與建設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協同合作,都體現著高群耀這位政府關系專家的苦心與高明。

  另一個因素,就是國產軟件企業。“在中國的軟件產業里面,國企、民企和外企并不完全是競爭的關系。只有大家都成功了,這個產業才能說成功了。所以我們軟件人重點不應是從現有的市場中搶奪更大的份額,而是大家一起想辦法把餅做大,共同努力而不是對立。”要合作而不是對立,將那些因在Autodesk平臺上開發產品而卷入盜版之中的國內軟件企業變為自己的合作伙伴,這種“化敵為友”的能力,難道不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最高境界嗎?

  跨國公司也要改制

  在跨國經營中,外國企業在中國遇到的困難并不比中國企業走出去好多少,而無論是向西走還是向東走,“最重要的是你要去適應當地的市場和環境,而不是去改變那個市場和環境,使之適應你。”中國在變,西方企業也要跟著變。“對于那些已在美日歐地區市場相對成功的外國軟件公司來說,同樣需要改制才可能尋求出在中國特有的成功發展道路。”這,大概就是高群耀在Autodesk做對的最重要的事。

  “以和為貴”、“順勢而為”,這就是一家美國軟件公司在中國的安全法則。

  責任編輯:楊 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跨國公司新聞 全部安全戰略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