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救援行動背后西方大國間的政治較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09:08 新京報 | |||||||||
在印度洋海嘯掠過周邊地區,留下噩夢般的記憶之后,世界各國政府迅速行動起來,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效率向災區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不過,在云集的飛機、艦船和救災物資背后,閃現的不僅是人類天然的善意和友愛,還隱約夾雜著某些援助國的外交意圖和政治動機。 對災難的應對速度成為衡量國際責任感的第一個焦點。海嘯發生后,布什繼續自己
慷慨與吝嗇的排隊隨即成為另一個競爭游戲的看點。美國政府在不斷遭到包括本國人民的指責后,將援助金額從1500萬美元飛漲到3.5億美元,這相當于美國一年的全部賑災預算;日本則承諾出了本次救援行動中的最大款項5億美元;而美國在積極回應別人批評的同時,又有人把吝嗇鬼的“桂冠”拋向法國,引起了法國的強烈不滿。 緊接著,具體賑災計劃成為相互較量的中心環節。美國主張設立由日、美、澳、印度四國組成的“中心救援團”,主導災區救援和重建工作;而歐盟則針鋒相對地提倡以聯合國為中心來提供救援。 面對這樣一個施展道義的好機會,救援現場自然會成為各國爭奪國際影響力的戰場。美國需要努力改善其因為伊戰而在穆斯林世界受損的國際形象,以換取有關國家對其全球戰略的理解和支持。歐盟打出聯合國的旗號積極參與,不僅是因為歐洲游客死傷較多,更主要是希望通過強化國際合作機制來抑制美國的單邊行為,進一步提醒人們警惕伊戰后重建進程中的霸權印記。作為東亞第一大經濟體,日本的積極涉足則是為了體現出與其經濟地位相稱的政治責任感,通過突出自我形象來搶占與東盟合作中的領導地位,并為其努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增加籌碼。 救災行動同時還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軍演機會。海嘯之后,美日等國以近年來罕見的規模競相派出軍隊提供救援。遠距離軍事調動鍛煉了美日部隊在東南亞的機動和迅速部署能力。以色列也察覺到了其中的妙處,試圖派遣一支“以軍賑災團”前往斯里蘭卡,幫助搜尋失蹤的本國游客。 在災難面前,大國政治依然是奏得最響的旋律。對于那些有備而來的國家,錢當然不會白給。想受益嗎?那就接受或者默許我的條件吧。 漫畫/吳淼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