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安全預警機制的全球合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05:54 第一財經(jīng)日報 | ||||||||||||||||||
馬立明 發(fā)生在12月26日上午的印度洋海嘯,不啻為人類自然史上的一場重大災難。這次罕見的海嘯緣于發(fā)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附近海域的一次里氏8.9級地震,這次地震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五大地震,被美國地質調查局形容為“威力等同于3000顆核彈”。
在國際互動與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今日,印度洋海嘯已不是某一國或幾國的災禍,而是完全意義上的全人類浩劫。災難的國際性直接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全面關注;與之相對應,國際救援機制迅速啟動。與此同時,國際媒體痛心責問:這次災難,是天災,還是人禍?由地震進而引發(fā)巨大海嘯,皆為自然界不可抗力范疇,無疑是天災。但媒體尖銳地指出:在印度洋海域,沒有完善的海洋安全預警機制尤其是海洋地震預警系統(tǒng)和減災系統(tǒng),令印度洋沿岸各國疏于防范,災難發(fā)生后手足無措,這才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印度洋區(qū)域內各國,尤其是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比較接近地震帶,更應該有強大而高效的地震監(jiān)測和預報系統(tǒng)。海洋安全機制的路徑選擇 災難總能催生安全系統(tǒng)的建立和完善。2003年因為SARS病毒的肆虐,才有了亞洲衛(wèi)生防疫機制的有效運轉;2004年亞洲禽流感的“一地雞毛”,再次強化了亞洲衛(wèi)生防疫機制的職能。現(xiàn)在,亞洲已經(jīng)有足夠的信心和經(jīng)驗迎接突發(fā)而來的流行病。衛(wèi)生防疫機制的成長之路表明:“天災”難以避免,但“人禍”可以盡量減少;輔助以有效的反應機制,能將天災的破壞力降到盡可能的低點。 “監(jiān)測是基礎,預報是體現(xiàn)”,這句地質界的行話科學地揭示了災難觀測與預報的關系。提高災難預報水平、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是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現(xiàn)實需求。海底地震雖然震源遠離人員密集區(qū),卻有可能造成大規(guī)模的海嘯,對沿岸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為此,世界各國不惜巨大投入,建設海洋地震觀測臺網(wǎng),并不斷改善和提高地震監(jiān)測能力,加強科學觀測和理論研究的結合。一個尷尬的事實卻是: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國家都設有公海地震預報系統(tǒng),而印度洋區(qū)域居然沒有相應的機制。 印度洋海嘯導致的國際性災難將催生海洋安全預警系統(tǒng)的全球合作,海洋,尤其是公海地震觀察和預報系統(tǒng)的建立必須提上日程。對此,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和國際地質協(xié)會(InternationalUnionofGeo-logicalSciences)必須扛起責任。國際海事組織是聯(lián)合國處理海上安全事務的專門機構,其宗旨和任務是促進各國間的航運技術合作、促進海上安全、防止和控制船舶對海洋污染等,它具有建立公海地震反應機制的能力。國際地質科學協(xié)會成立于1961年,其宗旨是推動全球范圍內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的研究,它可以為安全機制提供技術支持。 海洋安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不能僅僅依靠國際組織的努力。主權國家在享受公海自由的同時,也應擔負起公海安全維護責任。太平洋海洋地震觀察和預警系統(tǒng)是日本、美國、智利等國家攜手創(chuàng)立的,上述三國在歷史上不同程度地遭到海嘯的襲擊。于是,環(huán)太平洋沿岸國家建立并完善了海洋地震預警機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研究。印度洋海嘯后,澳大利亞、美國主動提出協(xié)助印度洋區(qū)域海洋安全機制的維護。根本性解決方法是在災難過后,印度洋沿岸各國建立由近海到遠海、多部門合作的海洋環(huán)境及災害觀測網(wǎng)絡和預報、警報系統(tǒng),開展主要海洋災害分析、預警報和評估業(yè)務,建設海上搜救中心和沿岸防災準備應急系統(tǒng),形成有效的海洋減災體系。只有減災體系的真正完善,才是印度洋各國在災難中自我保護的根本途徑。全球新合作的一次機遇 在印度洋海嘯之前,國際社會正在為海洋資源的開發(fā)爭論不休。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但在人類肆無忌憚地開采下,大海會展露兇殘的一面:從臺風、赤潮到“厄爾尼諾”,在印度洋海嘯發(fā)揮到了極致,這可以理解為一場“諾亞方舟”式的災難:與圣經(jīng)故事一樣,大自然以滔天巨浪作為手段,懲罰不負責任的世人。我們不難聯(lián)想到近一兩年來大自然的睚眥必報:工業(yè)廢氣和熱量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的異常;往海面上傾倒化工廢料和垃圾導致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tài)失衡;獵殺和食用野生動物導致惡性流行病的蔓延…… 這同樣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的一次能量的展露:大自然的一聲怒吼,即相當于3000顆核彈的威力,后者一直是這個世界武權軍威的象征。這無疑是對人類的一次嘲諷,在偶露崢嶸的大自然面前,一味忙于掠奪資源的人類顯得格外渺小。 媒體指出,這一場災難“像是一面雙面鏡,既映照出人類社會在協(xié)作上紊亂與薄弱的現(xiàn)狀,同時又隱隱透露出可以強化人類社會的危機認同,進而升級全球合作的一次機會”。對于那些分歧對立嚴重的國家而言,比如說受內戰(zhàn)困擾的斯里蘭卡和受恐怖主義威脅的印尼,災后積極有效的救助工作,將是其內部消弭敵對、加強互信的重要機會。在地球悠遠的50億年歷史中,人類文明只是滄海一粟;在自然界的巨大災患面前,通過國際協(xié)作,團結及動員人類最大能量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單位: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