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災難援助考驗大國責任意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05:53 第一財經日報 | ||||||||||||||||||
東南亞、南亞海嘯死亡人數已達創紀錄的7萬人,這一世紀災難所需要的國際援助是空前的。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整個災難的應急和恢復工作可能需要數十億美元。毫不夸張地講,整個國際社會面臨的是一場極其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向災難受害者提供援助是彰顯人道主義精神的最佳時刻。如同歷次重大災難發生時,國際社會不少國家都積極作出反應,表現出扶危濟困的意識,一些援助款項和行動已經落實
這次受災最為嚴重的是印尼、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幾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應該承擔災難援助主要角色的無疑應該是國際社會中的大國,從全球一體化的大家庭理念出發,強者不應永遠是競爭中的獲利者,強者同樣應該主動承擔他人無法承擔的責任,為弱者和受害者建立起持續發展的基礎。海嘯將考驗大國的責任意識。 國際社會雖然仍以民族國家的形式存在,但是冷戰的結束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為大國更好地扮演領導者角色,發揮危機時刻的“砥柱”作用提供了可能。美國到目前為止已經宣布向受災國提供3500萬美元的援助,從援助數額上看,它長期以來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援助國。但是,美國的對外援助卻只占其GDP的0.2%。近日,一位聯合國官員指責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為吝嗇的援助者實不為過。 因此,大國乃至發達國家的援助潛力遠遠沒有開發出來。發達國家不僅應該援助救災物資和資金,更應該在災難應急機制的建立方面提供管理經驗和技術支持。亞洲地區缺乏海嘯預警機制與這里的多數國家的貧窮落后有關。然而,在一個全球共存的社會里,正如這次災難沖擊所顯現的那樣,亞洲的海嘯帶來的傷亡者遍及亞洲、歐洲和大洋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窮國的災難同樣可以影響到富國的國民和經濟。 在援助的形式方面,國際社會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以處理。正如世界銀行官員所透露的消息,世界銀行尚未擬就援助受到海嘯重創的亞洲國家的具體方案,但估計世界銀行應會比照1998年援助中美洲遭到颶風襲擊的國家辦理——以救災及抵消這些國家外債的方式來對受災國進行援助。減災的同時減債,對于受災國加快災害地區的經濟恢復與未來發展不無益處。 在援助的背景下,援助背后的政治含義也慢慢顯現。對于競爭中的大國來說,位于東南亞的這些國家多具戰略意義,因此援助這些國家也是一種國際政治競爭。另外,從援助的多寡與分配流向也可看出國家間關系的輕重親疏。近年來一直尋求“正常化”的日本表現也頗積極,日本已派出一個20人的醫療小組,包括4名醫生和7名護士,前往斯里蘭卡,并表示正在考慮提供更多的援助。雖然國際援助中素來包含著政治意圖,但首先應從積極的方面,即這些國家為受災國所作的貢獻去理解。以正常心態看待,作為世界經濟強國,日本在經濟援助方面“正常”起來,多發揮其經濟巨人的帶動作用,多承擔一些國際義務對國際社會未必沒有好處。 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一些受災國的關系既重要也微妙,擔當負責任大國的機會重在落實。要消除這些國家對中國存有的疑慮,積極參與救援無疑是一種有效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改善國家間關系的機會。對于中國這個本身并不富裕的國家而言,量力而行是基本原則。而以效果計,非物質形式的援助,如派出醫療和地震減災技術隊伍全力為受災國服務,同樣可以收到物質援助所能達到的效果,甚至事半功倍。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