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出低收入者無益城市認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4日 09:33 新京報 | |||||||||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深圳大鵬所城的保護正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原有居民大量遷出,一些低收入外來人員租住在此,對原有建筑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12月13日《廣州日報》報道,世界銀行委派的專家日前來到深圳,提出了對大鵬所城的保護報告,一個“遷出低收入者,吸引高收入人群入住”的計劃被提了出來。 “一些租住人員對古城建筑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對居住地沒有認同感覺”,未必
城市認同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體性依據、城市秩序的社會心理基礎、城市整合的文化可能。在某種前提下,不認同便意味著不合作或破壞。顯而易見,城市管理遠不止是對一座古城的保護,城市管理者固然有能力將非認同者遷出古城,但無論如何,他們依然在這個城市里帶著一種不認同的“偏見”生存著。難道我們能說,這一人群對城市的認同感,僅是古城保護所需要的,而不是城市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 如何喚起包括外來人員在內的低收入人群對城市的認同感,是擺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時代課題。但從這個角度我們卻很難說,像這種將低收入者遷出古城的做法,是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認同感的。“遷出”只會是管理方式上的一種回避,但其所表現出的卻是公共管理對低收入人群素質的不認同。 去除城市管理中對某個人群的不認同感,是提升這一人群對城市認同的前提。同時,城市在喚起低收入者的認同感方面,還需要做更多工作,如致力于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居住環境,滿足其權利期求,讓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務。 另外,為何在管理者看來,高收入人群一定具備相應的認同感?深圳的古城保護計劃也許已給出了答案。報道說,為吸引高收入群體,專家提議提升古城的現代生活設施,新建一些公共設施,如圖書館、體育館和活動中心等,并免費向公眾開放。同時,努力讓老房子適應現代化生活標準。由此,我很想知道兩個假定的結果:一個是,假如沒有這一系列措施,高收入人群會有多少認同意識?另一個是,假如在這一系列措施之下,即使居住者仍是先前的低收入者,他們會不會同樣樹立起對古城的保護意識?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足以讓我們找到提升各種人群認同感的必由路徑。 古城保護是必要的,但對城市管理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城市人群對其居住地的認同感,如何喚起人們對其生存與工作的城市的責任意識、公共意識、依戀感、歸屬感等,因為這一切關系著城市發展的未來。 □孫庚(湖南編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