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觀察社評:給證監會重新定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6日 16:33 《全球財經觀察》 | |||||||||
這一次王小石東窗事發,看似由于股票上市審核制度方面存在技術問題,其實質卻反映了中國股市在發展思路和證監會在制度層面存在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由于一起賄賂案,中國證券市場的最后一個信心基石也倒塌了。 王小石,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發審委工作處副處長,涉嫌伙同他人出售證監會發審
關于王小石涉案案情,尚待相關機構調查并給出結論。但隨著媒體報道的深入,人們對于此案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再是王小石及同伙如何走通“地下通道”的細節,而是轉向了證監會 ——在王小石案發后,有媒體報道,發審委員會成員半數請辭,發審工作陷于停頓,證監會工作已經受到干擾。中國證監會陷入了一場未有先例的信任危機。 這一次王小石東窗事發,看似由于股票上市審核制度方面存在技術問題,其實質卻反映了中國股市在發展思路和證監會在制度層面存在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簡單來說,中國證券市場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市場本身天生的缺陷,二是監管者后天未盡職責。此次“王小石案”曝光,揭露的是后一方面的問題。實際上,“絕對的權力絕對地導致腐敗”,被喻為“世界上權力最大的證監會”的中國證監會也絕無可能例外。這一次不過是由于一場意外的“中國式離婚”(林靜與張紅的離婚案),將證監會一直被遮掩的這一黑幕揭開示人。 天生缺陷,在于中國證券市場從設計之初的目的就是為國有企業解困而“輸血”。為此,政策制訂者甚至提出了“證券市場要為國企改革服務”的指導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上市公司(國有企業)濫用大股東權利,大玩圈錢游戲,而小股東權利絲毫得不到保護,更別談分享企業收益。 有了上述證券市場定位,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自然也就無法保持獨立之身(人事任命、權力職責等)行使監管使命,常需以政策導向為操作目標。由此中國股市才出現“政府托市,企業圈錢”的獨特現象,以及“全流通”這一歷史性難題。而證監會本身亦權力過大,監管內容過多,缺乏對其自身的監管,進一步導致中國股市淪為“尋租場”(張維迎語)、“沒有規矩的賭場”(吳敬璉語)。 如今終于連個體投資者也認識到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以上種種弊病,對股市信心盡失。遺憾的是,政策制訂者始終未能痛下決心,針對弊病加以施藥,而僅僅是以舒緩之術,以圖維持股市穩定局面。但今年以來,雖然有種種言論穩定市場和利好政策出臺,股市也只維持短暫上漲后即跌落至1300點,已足以成為投資人對股市失去信心的一個例證。 “王小石案”曝光后,股民的反應更加耐人尋味。自11月14日“王小石案”首次曝光以來,股市大盤幾乎絲毫不受影響,上證指數仍然維持在1350點左右的關口。 這其實是一種極度反常的現象,令人擔憂。股市走勢本來是反映投資者對于公司未來的期望的最佳指標,而中國股市未受“王小石案”影響,表明股市早已經將監管機構的腐敗成本計算在內,不過一直以來不為人所道罷了。“哀莫大于心死”,這也表明股市投資者對監管機構徹底喪失信心。 這不禁令人再次想起幾年前的“推倒重來”論。2001年9月,許小年在《終場拉開序幕——調整中的A股市場》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當指數跌到較干凈的程度——或許是1000點,政府再引入做空機制等一系列的重建手段再塑一個健康、完美市場。最初,當這一言論甫一現世,即令股市投資者大呼反對,并斥責提出者為做空派,其背后有“陰謀”。 “推倒重來” 引發爭論之時,股市大盤尚在1400點上下。然時至今日,我們不妨看看中國股市是否已經病去體健,實際情況是今日股市大盤比當時還不如。那么,“王小石案” 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全面推進中國證券市場改革的契機呢? 我們認為這是當前值得考慮的重大選擇。理由如下:一、中國股市已經久病纏身,再不根治,會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二、單純進行監督機構的改革,已經無法恢復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三、中國入世已有三載,過渡期所剩時間已經不多,如果不解決資金渠道,中國企業未來的進一步成長將受阻礙;四、國有企業的改革受累于資本市場的改革,只有股市重振信心,國有企業改革才有望進一步獲得推進,才有可能在國有企業中培育出真正有競爭力的巨頭來。 改革從哪里入手?首先可以從如何給證監會定位入手,即首先確定證監會該監管什么。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經過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做法是,將發行審核權交給證券交易所, 監管機構只需審查上市公司的合規性,而并非一定要保證上市公司的優劣。這就像足球場上需要獨立的裁判一樣,證券市場也需要獨立的監管者,而不能讓監管者既當裁判,又做教練,來決定上場選手(見本期評論《王小石案挑戰股票發行審核制度》)。 中國證監會已走下神壇,政策制訂者應當把握時機,并且大膽推進股市改革,方可令中國股市起死回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