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銀行的快車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8日 14:59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在CEPA實施大半年后,港資銀行已經成為內地最有競爭力的外資銀行 如果要評選近一段時間中國市場上風頭最勁的外資銀行,非港資銀行莫屬。一份來自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的消息稱,在外資銀行相對集中的深圳,今年上半年港資銀行整體盈利1100萬美元,占深圳外資銀行利潤的62%,資產收益率達到千分之三。
中國銀監會也對此消息予以肯定,其官方發言人明確表示,銀監會雖未針對港資銀行的盈利情況進行專門統計,但從深圳及全國范圍來看,“其業績肯定會比在華外資銀行的平均水平好”。 10月中旬,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的《北京中外資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調研報告》顯示,兩家港資銀行——渣打銀行和東亞銀行的北京分行分別占據第一和第四的位置。 就在一年前,一直以“規模較小”形象示人的港資銀行還在為本港經濟不景氣和業務逐漸縮水而發愁,且在今年年初大規模進入內地市場后,也不被觀察人士看好,認為與歐美一流的大銀行相比,無論在資產管理還是業務模式上都不具備明顯優勢。 但是現在,港資銀行還是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實施:港資銀行進入內地的門檻從總資產200億美元下降到60億美元,在內地開分行也無需設代表處,可直接向中國銀監會提出申請,且在內地經營時間達2年以上,就可申辦人民幣業務,“這些都讓港資銀行享受了比歐美銀行更多的好處”,高盛最近一份關于香港銀行業發展趨勢的報告指出。 因此在今年6、7月間,美資銀行花旗和英資的渣打銀行相繼把自己在香港的業務分公司注冊成子公司后,業內并沒有感到驚訝,相反認為這是為了搭上“CEPA快車”而采取的“明智而且變通”的做法。 不過在港資銀行自己看來,取得這些成績的更重要原因還是選擇了與歐美銀行不同的業務方向。一般情況下,后者會把客戶群集中在在華跨國公司以及業績上乘的大型國企身上,而港資銀行卻把目光放在中小型企業,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港資企業。 根據銀監會的統計,目前大概有五萬家左右香港生產企業駐扎在珠三角地區,而不少港資銀行諸如永隆、大新、上海商行、東亞等正是以這些企業為主要開發對象,為他們提供規避風險辦法的金融工具,并量身訂制服務。“這既能發揮我們在香港就與這些客戶有過合作的優勢,又能錯開與大銀行的競爭”,東亞銀行總經理兼中國業務總部主管余學強對《環球企業家》說。實際上,不少港資銀行已經表示,光是靠這些穩定的客戶,就能保證在接下來的兩年持續盈利,而在一些利潤比較高的領域如企業信貸,他們也會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以爭取更多客戶的信任。 但這些漸入佳境的港資銀行野心顯然還不止于此,在北京、西安等銀監局明確表示歡迎他們北上后,不少銀行也開始了在內地更加縱深的網點布局,到目前為止,港資銀行在內地各大城市已經設立38家分行和26家代表處。雖然他們對只能在三資企業中開展人民幣業務的政策,以及內地尚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仍有諸多抱怨,但無一例外地表示,下一步的重點還會放在積極開拓內地更多中小企業身上,并將想盡各種辦法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 二線外資銀行在撤退…… 和港資銀行在內地勢頭上升不同的是,一些歐美日的小型銀行正在中國市場艱苦度日。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消息,在2004年上半年,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華設立了192家營業性機構和209家代表處,但有24家的不良貸款率超過了20%,有7家超過了90%,其中大部分是資產規模不高,業務比較單一的“二流銀行”。 事實上,早在2003年底,由于本地業務連續虧損,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德國德累斯頓銀行和荷蘭商業銀行就曾撤出過深圳,而截止到今年年初,也有8家日資銀行從上海撤資,北京則有14家外資銀行取消當地的分行。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很大程度上和這些銀行不適應中國嚴格的監管制度有關,而另一方面這些銀行本身也在調整全球戰略,在沒有找到中國業務的盈利模式之前,自然會選擇離開以保存實力。 不過,在經歷了低谷期之后,還是有一些銀行選擇另一種方式卷土重來。比如法國巴黎銀行集團在得到了銀監會的批準后,在今年4月重新成立了獨資公司——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并在10月份獲得了QFII的資格;而荷蘭商業銀行則通過母公司荷蘭國際集團(ING)的游說,也使其上海分行獲批了5000萬美元的QFII投資額度。 (文/《環球企業家》□ 項文|文 出自:2004年11月 總第104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