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論壇上歐洲和美國與會者的不同表現表明,美國在世界經濟論壇上雄風不再。《華爾街日報》近年來,美國的公司管理人士和重要官員已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視為其巡回演講中的又一站,他們在此向歐洲人和其他熱心聽眾宣講成功的關鍵所在。
但今年卻不是如此。德國財政部2號人物凱奧.科克威瑟(Caio Koch-Weser)說,通常躊躇滿志的美國人似乎沉默了些,而一度缺少信心的歐洲人卻流露出“從容的自信”。來自艾奧瓦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吉姆.里奇(Jim Leach)承認,今年的論壇上有一種“不相上下”的感覺。
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馬拉松式的總統選舉暴露出的選舉程序中的缺陷和陳舊,還有加利福尼亞州的屢屢斷電,這一切都減損了美國模式的光輝。
雖然預計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放慢至2.5%,這一數字仍高於美國的預期水平。近來歐盟的擴大舉措,及其將於今年年底歷史性地發行歐元銀行紙幣和硬幣,都更讓人感到:風水如今正從美國轉向歐洲。
在計劃今天閉幕的達沃斯論壇上,信心的轉變尤為明顯。“去年,由於美國在論壇上的優勢,人們忘了是身在歐洲,”歐盟負責新科技及企業的委員歐奇.利肯寧(Erkki
Liikanen)說,“現在,大家都認識到自己是在哪兒了。”
許多論壇與會者說,今年美國的出席者似乎少了。但論壇的官員們說,實際上,今年出席的美國人要比去年多:兩年人數比為635比595。相形之下,來自歐元地區的人數今年有所減少,從474降至460人。
這樣看來,美國人可能只是更為有所保留了。利肯寧說,美國人正發現“有時,傾聽是有好處的”,他補充說,歐洲的管理人士們告訴他說,他們覺得“美國人今年不那麼傲慢,更容易與之交談了”。
當然,去年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及其內閣成員在論壇上出盡風頭,對比之下,今年美國新政府沒有任何代表出席此次會議顯得頗為明顯。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志的編輯莫易斯.奈伊姆(Moises Naim)看來,去年美國政府的龐大出席陣容是經濟即將進入低迷時期的信號。“代表團規模最大的那個國家次年經濟必定垮臺,”他說,“墨西哥和隨後的巴西便是如此——現在,我的規則仍然適用。”
奈伊姆說,對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洲比美國更有抵抗力,原因是歐洲“從未經歷過繁榮,所以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受到影響”,如庫存積壓等。此外,歐洲人的投資比美國人要少,因而股價暴跌造成的損失也小些。
此間流行一個笑話稱:歐洲真正擔心的不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減速,而是美國觀念上的衰退——這是對布什總統對國際事務及其他問題缺乏了解的尖銳諷刺。
科克威瑟認為,雖然令美國汗顏心跳的不是“歐洲的方式”,但人們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歐洲式的驕傲。在一次小組討論中,當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批評歐洲的改革過於緩慢時,一位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維克多.哈伯斯塔特(Victor Halberstadt)回敬道:“我們不會由於美國的壓力而產生卡爾文主義者式的罪惡感。”哈伯斯塔特繼續說:“這里不是美國。我們是一個有著15種語言的大陸。”
波特退縮了。他回答說:“(這么說)挺合理的。”(Christopher Rho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