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再起“國際爭端”。昨天,一中藥研制人在京向日本70家公司和數百家網站發出最后警告,要求這些機構必須在6月30日之前停止未經授權即銷售其專利產品的行為及其他相關經營行為,否則他將以特許經營權、名譽權、肖像權及專利權受到侵害為由,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有關人士認為,從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到重視經營權保護,從關注出口銷量到關注海外營銷形象,這種變化標志著中藥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引起爭議的中藥為“天仙系列”抗癌藥,研制人是吉林省通化市長白山藥物研究所所長王振國。去年底,他在接受部分日本癌癥患者的咨詢時發現,一些日本公司未經授權,卻以代理商的名義進行銷售。今年4月,王振國在日本了解到有70家未經許可從事經營的公司,通過搜索引擎,他還發現日本網站的400余個網頁上有該中藥的銷售廣告。他說,非特許經營渠道的藥物銷售存在價格混亂,將其他藥物搭配銷售,不對癥下藥,缺少用藥指導等問題,而在廣告中則出現了把藥物的成分公開、使用他的肖像等情形,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其個人的權利,從長遠看,最終還會有損中藥的聲譽,影響中藥在海外的銷售。
他分析,這些日本公司多是以非正常渠道購入藥品的:一些個人以自用為名從國內買走藥品帶進日本,這些公司從個人手中買進后,再以代理商的名義銷售,并進行廣告宣傳。
王振國說,發現權利被侵害后,他立即向這些機構發去了律師函,但是大部分公司和網站沒有理會,因此,昨天他在新華社新聞發布廳向這些機構發出最后警告。
據了解,中醫藥產業正面臨外國醫藥產業的嚴峻挑戰。目前已有四成國有醫藥企業與國外合資,全國三資醫藥企業達到1500家,進口藥品占據了三成國內藥品市場,每年進口中藥近1億美元。國外許多制藥大企業還紛紛來中國尋找成熟的項目,開發出自主產權的新藥,例如日本的漢方藥就是在中國古方基礎上改造而成,申請專利后在國際市場上竟賺得盆滿缽盈。外國制藥企業投入巨額資金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銷往中國,并在中國注冊,取得專利保護的事例并不鮮見,而相比之下國內中醫藥產業專利意識還遠遠不夠,生產企業存在著多、小、散、亂的現象,令人擔憂。
參加會議的全國工商聯、中藥界等有關人士也對中藥的保護發表意見說,近一段時期,中藥藥方被剽竊、中藥被FDA拒之門外等國際糾紛頻出,因此各方應重視對中藥的全面保護。
本文系轉載自新浪網合作媒體,文中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