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B股來說,6月1日就像一個被套上了光環的夢。由于無量空漲,券商收獲的不是傭金而是尚未兌現的利潤籌碼;由于無從入場,境內投資者在瞠目于B股市場的喧囂之后,對6月1日懷有熱切的期待。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不妨冷靜審視一下這個日子。
價值判斷的基石不同
境內外投資者對于B股的價值判斷標準是有差異的。境內投資者是以A股市場作為參照系的,結果A、B股價差成為注目的焦點。對于境外投資者,其參照系是歐美發達的證券市場,在紐約股市和DASDAQ 市場今年調整驚人時,很難想象外資不會變得更小心翼翼。
中外投資者價值基石的不同可能導致戲劇性的場景:境內投資者著眼于A、B股的價差,哪怕A股這個基石本身是有巨大爭議的;而境外投資者著眼于國際市場,如果B股相對于H股、紅籌股失去吸引力,外資就可能功成身退。因此理性然而出乎意料的判斷是:A、B股市場價差持續縮小且兩市合并遙遙無期時,B股的對內開放帶來的是所謂A、 B股市價差的彌合,其實質就是B股市場“泡沫”程度上的A股化。
投資方式和手段迥異
作為境外機構投資者主體的基金管理公司,較大型的共同基金規模在數千億美元,較小型的私募基金規模在數十億美元。而境內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要小得多。對于境內投資者,其較小的資金規模以及做莊習慣,在A股市場的“黑幕”中可見一斑,鑒于其資金往往是通過或明或暗的渠道拆借而來,因此短期內即獲得高收益的愿望十分強烈。他們可能會在B股市場上更如魚得水。對于境外投資者,其投資方式差別巨大,例如養老基金只希望得到穩定的現金分紅以完成日常支付,倉位集中于成長潛力大,分紅穩定的股票,而對沖基金則須運用多種衍生品避險,需要證券市場有較完善的多層次結構。
有理由預計,在B股這樣一個“袖珍市場”上,中外投資者迥然不同的投資方式將使得境外機構投資者失去進場的興趣,尤其是真正大型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難以進入B股市場,并長期駐扎。
未來可能取決于歷史
B股市場的未來也取決于其歷史。
對于境內投資者,當初許多券商發行B股時無法完成其全部銷售,導致它們被迫套牢而持有大量B股,這些B股籌碼約占目前B股流通盤的20%到50%。券商苦苦等待了多年之后,終于迎來“出頭”之日, 6月1日未必不是出貨的良機。對于境外投資者,由于當初B股發行時大都采用私募方式,境外大財團是其主要認購者,這部分約30億美元的籌碼相對集中且價格極低。此時外資面臨多重選擇:或功成身退,在短線巨大利差面前以兌現投資收益退出,鑒于B股市場狹窄,退出時必然如同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伴隨的將是為期不短的股價劇烈波動和成交量急劇放大;或暫時放緩了退出步伐,再等待6月1日之契機,拉高走人,將籌碼交給排隊等候的國內投資者;或繼續持有質地優良的B股長期投資,這些股票可免受到過大拋壓,但此類公司已十分稀少。
鑒于非上市流通股的總量占B股總市值的15%,其在今后3個月內集中拋售所產生的壓力依然是相當突出的,投資者不能不警惕這種釋出。
B股的“六一”究竟是鮮花還是陷阱?現在十分難測。有一點似乎已經肯定:目前境外投資者正在加速離場。ValuePartnersLtd。旗下的宏利中華威力基金只持有一成七左右的B股;巴克萊旗下一家基金組合中也僅保存了不足一成二的B股。我個人認為,一切都應該還原為一個基本課題:如何警惕B股市場的A股化?這才是最需要監管層、券商和投資者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