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第七次對電子業警示 家電業徘徊十字路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4日 11:07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本報記者 張瓊霞 實習生 伍超 “中國的家電行業目前仍處在不成熟、動蕩的狀態。”在上周順德舉行的“2005中國家電行業峰會”上,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劉福中對會上各種“中國家電行業已達輝煌高度”的說法發表異議,“如何保證利潤,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成為‘先導性’的角色,而不是‘應對’的角色,是我們每個企業都應深思的問題。”劉福中的擔憂不是
電子行業利潤跳水七成 家電行業的利潤成績單從來沒這么難看過。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今年前8個月,47家電子行業國有重點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9%,增速比1-7月加快2.3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1.9億元,增長22.3%,增速比1-7月加快2.9個百分點,但是,收入增長并不能解決利潤問題,47家企業實現的總利潤只有16.7億元,同比下降75.8%。其中,今年8月份這47家重點電子企業8月份甚至首度“見負”,共虧損2.8億元,降幅比1-7月擴大9.3個百分點。事實上,這已經是國資委第7次向電子行業利潤跳水的現象提出警示。除國資委外,此前國家發改委、信產部也分別發布警示。其中信產部數據顯示,包括華為、中興、海爾等在內的“電子百強”企業今年1到5月實現利潤總額48億元,同比下降53%,其中前10家企業中有6家利潤大幅下降,3家虧損。其中京東方虧損5.15億,利潤同比下降181%;TCL集團虧損10.8億,利潤同比下降266%;上廣電利潤總額只有1664萬,同比下降97.52%;康佳集團利潤同比下降44%。47家重點電子企業用8個月的時間,實現16.7億元的利潤總額。而兩年前一家企業全年的利潤總額便已接近這個數字。記者查閱年報發現,2003年單TCL集團就實現利潤總額13.5億。保持高速的增長速度也是2003年中國家電行業一直津津樂道的“輝煌”,然而,從2004年開始的一場寒潮,給家電行業澆了一頭冷水,國資委、信產部、發改委等部門的頻頻警示表明,電子行業正以利潤加速下滑的方式迅速滑入冬季。對于上半年的利潤下滑原因,國資委分析認為:“由于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增幅已經超過收入增幅,實現利潤大幅度下降。”記者查閱各大企業的半年報也發現,原材料漲價使得空調、冰箱等對原材料依賴度高的行業遭遇“滅頂之災”。其中,由于占海爾整個營業收入70%以上的冰箱、空調主業的“業績不佳”,使得海爾上半年的凈利潤首度出現大幅下滑;長虹空調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加99.24%,但由于成本也同比增加101.63%,因此出現毛利率的下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海信冰箱身上。而春蘭空調發布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則顯示,因原材料上漲原因,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將同比下降超過50%。 過度競爭透支未來降價空間 實際上,“原材料漲價”只是表面原因,背后隱藏著更為重要的問題: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模式與核心競爭力,是否適應全球家電行業的發展趨勢?耐人尋味的是,對原材料價格依賴度相對較弱的平板行業,在經歷了半年的新技術躍進后,迅速地走進“薄利時代”。從今年3月底LG中國營銷總裁邊京勛表示“42英寸等離子萬元以下價格絕對不正常”,到“8000元是平板電視普及價”,再到國慶期間,北京市場上出現的6000元以下的32英寸液晶電視和42英寸等離子,平板電視價格每季度都以一兩千元的降幅在猛跌。“現在的平板電視基本上都在虧錢。”彩電業觀察家劉步塵表示,“通過犧牲價格來快速搶占市場的先機。但是一旦降價降得太快的話,雖然占有了市場,盈利卻不存在了,就成了揠苗助長,所以我認為現在中國整個家電業是一種虛熱,在透支未來可以降價的空間。”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也認為,彩電、手機、DVD影碟機等行業集體進入過度競爭時代,低價產品過多,同業競爭太激烈,規模大、產量多并不是好事。同時出口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這就出現了一個循環怪圈,在大家都降價的競爭中,一個企業如果要笑到最后,就得承受眼前的利潤陷阱,繼續通過價格跳水來搶占市場。但是,盡管“增量”了,企業卻沒有真正得到“增收”。對此,劉步塵認為:“這種透支未來的方式,導致了企業單一地依靠一個行業去支撐整個企業,由此而產生非常高的風險。”“這是一個產業不長遠的表現。”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劉福中深感擔憂:“目前國內的家電銷售除了降價,沒有其它營銷方式,問題就在于,大量的降價利潤從哪來?事實上,中國的家電行業目前仍處在不成熟、動蕩的狀態,不斷有企業被淘汰掉,包括曾經非常輝煌的大企業。這不但是對企業生命力的考驗,更是對我們整個產業如何提升的考驗。” 成本優勢走到十字路口 中國家電企業頻頻打價格戰的底氣,來自其成本優勢。“但是,我們的成本優勢還能堅持多久呢?”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提到了這個問題。種種跡象表明,單就成本優勢而言,印度已經逐步成長成為中國最大的威脅。今年6月底,印度的Videocon與法國湯姆遜達成協議,收購湯姆遜在中國、墨西哥和波蘭的陰極射線顯像管業務,并被業界稱為“印度抄中國彩電業后路”。“據我們的調查,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家電制造基地的勞動力成本,包括工資支出、各類保險、飲食住房補貼等,大約在1500元左右;而我們的鄰國印度,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只有900元左右。”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馬德軍上周末向記者表示,“我們認為,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會隨著我們國家的連年快速發展而逐漸在變弱。”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到中國設廠,中國本土企業一直引以為豪的成本優勢也成了這些跨國公司的優勢,兼顧本土優勢和技術優勢的他們,正在努力拉小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成本距離。“對于中國家電企業而言,以前所取得的輝煌都是客觀條件賦予他們的,即中國有比較好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而不是他們企業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治理結構給他們帶來這些收益。”中國帕勒咨詢有限公司董事、家電業專家羅清啟表示,“而現在,單純靠成本優勢參與競爭的方式即將結束。一方面,到中國設廠的跨國巨頭們已擁有了與本土企業同樣的生產要素優勢,另一方面,開始嘗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國外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要素優勢。”在羅清啟看來,近兩年來家電企業開始走國際化道路,便是在這種成本優勢逐漸變弱的憂慮下,謀求突圍的一個嘗試。“在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方面,中國的產業利潤是微薄的,在這種利潤微薄的環境中如果要生存、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在短時間內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擴大規模。”然而,TCL整合湯姆遜和阿爾卡特業務的頻頻坎坷,又讓家電企業迷茫起來。“中國企業目前有沒有這個實力去盲目擴大規模?”劉福中表示懷疑,“中國家電行業已經產能過剩,再擴大規模,只能造成企業資源浪費和投資浪費。”而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在上周末的“2005中國家電行業峰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家電企業盲目追求規模的做法,已經影響到企業的盈利。“美的接下來會走穩健經營的道路。”何享健對記者表示。就連一直主張“家電企業應積極嘗試國際化”的劉步塵也坦承,必須在保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條件下,才能有計劃地進行擴大規模。 改變競賽規則 什么才是中國家電行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呢?劉福中用一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來說明問題:“烏龜和兔子賽跑,兔子下決心不再睡覺了,烏龜只好想另一個辦法,把路線安排過一道河,兔子跑到河邊就過不去了,結果烏龜又贏了這場賽跑。”在馬德軍看來,規則的改變可以影響到競爭的結果,中國家電行業要改變在全球產業鏈中最下游的位置,就要努力通過高技術的產業化和專業化,通過進入國際標準的世界,來獲得未來市場的話語權。“未來的競爭就是標準的競爭,誰掌握了標準,誰就能在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馬德軍表示。對此,劉福中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可惜每次國際產業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們都是屬于‘應對’的狀態,而不是‘先導性’的狀態。”借助外來壓力實現升級的中國技術,往往要被動挨打,直至在高額的專利費下陷于崩潰。“DVD行業的前車之鑒就是最好的鏡子。”劉福中認為,中國企業要在國際標準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走“資源共享”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其中,最有效的是信息共享。“然而,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企業可以和國外企業合作、交流,但是國內企業之間交流卻非常少。”事實上,在此前本報記者采訪“機電商會擬組織家電企業抱團應對歐盟環保指令”的題目時,幾乎所有的受訪企業都向記者表達了一個疑問:“中國企業真能團結嗎?”對迫在眉睫的歐盟環保指令尚且如此,要中國家電企業實現“可有可無”的資源共享特別是信息共享,可謂是困難重重。從高清碟機行業的三大標準爭霸,到高清電視標準的清華、交大之爭,再到數碼相機國家標準的遲遲未能出臺,背后正是中國家電行業各種“不合作”的利益沖突。不過,希望還是有的。本月14日高交會期間,國內三大信息產業標準組織———閃聯、BMF-T、EVD標準工作組與AVS工作組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確認組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盡管這次聯手會否流于形式仍受業界的普遍擔憂,但畢竟已經是打破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