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分紅型健康險,就是在原來保障重大疾病的健康險基礎上附加分紅功能,投保人除享受原有的大病保障外,還能根據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額外獲得紅利分配。中國人壽北京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士告訴記者,從保障種類的角度看,在各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中,健康保險目前是最受市場歡迎的產品之一。而分紅型健康險的受歡迎程度又在健康險中首當其沖。據統計,去年分紅健康險占據了人身險49.8%的市場份額,一個正如日中天的強勢險種,如何突然就要淡出“江湖”?
監管部門四劍封喉
一切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今年年初,中國保監會新一屆領導公開表示,“2003年將是分紅險大發展的一年”,但到了5月,保監會出臺的《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最終確定了其停售的命運。在這份投資型保險產品設計的綱領性文件中,對于分紅保險的產品適用范圍做出了詳細規定:“分紅保險可以采取終身壽險、兩全保險或年金保險的形式。保險公司不得將其他產品形式設計為分紅保險!痹陔S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保監會再度發出通知:“各壽險公司正在銷售的新型產品,不符合《精算規定》的,2003年10月1日起停止銷售。”分紅健康險的大限之日就此鎖定。
對于停售分紅型健康險,保險監管部門給出了四個理由:
一、健康保險風險大,管理復雜,加上分紅的因素之后管理難度更大,不利于公司風險控制;
二、健康保險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價值增值的功能不強,消費者購買健康保險應當著眼于其保障功能;
三、停辦分紅健康保險,開發非分紅健康保險有利于促進健康保險回歸保障的本意;
四、國外沒有分紅健康保險,中國的所有外資公司也沒有開辦分紅健康保險。
賠付風險猛如虎
問題真有這么嚴重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與國外的健康險比較,國內的健康保險產品總體水平本已低下,如果再分紅,確會對保險公司帶來巨大風險,保險監管部門停售健康類分紅險,應該主要是為控制保險公司的賠付支出風險。而另一家壽險公司的老總也認為,與養老險等險種相比,健康險一般都是短期險,經營難度本來就很大,若要再加上分紅,風險更難控制。也有人認為,目前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比較窄,短期投資要取得較好收益不太現實。根據國際經驗,一般健康險產品都沒有分紅概念,應主要突出其保障功能。
保險專家潘履孚認為,長期健康險在我國開辦的時間僅兩三年,承保的人數還不是很多,積累的數據也不多。以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保險為例,雖有一定的數據依據,但目前還沒有編制出一個類似生命表那樣的疾病發生率表,以反映各年齡被保險人患所承保的各種重大疾病的概率。這樣,保險公司在每一會計年度末計算長期健康險利潤時,評估每張保單未來給付責任的依據不是很充分,不能保證所提取的準備金足夠承擔未來的給付責任,計算出的利潤不像壽險那樣科學、公允。而且新的診斷技術的發明、新的診斷標準的采用,都可能使疾病發生率變化,加大保險公司未來的給付責任。所以說保險公司經營長期健康險的風險要比壽險的風險大。如果把長期健康險設計成分紅產品,保險公司經營長期健康險有沒有利潤、利潤的多少就與投保人的利益有關。由于虛增利潤和隱瞞利潤都會損害投保人的利益,就應當要求保險公司科學、公允地計算利潤。為了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保監會也要監督保險公司科學、公允地計算分紅健康險的利潤,既不能隱瞞利潤少向投保人分紅,也不能危及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虛增利潤向投保人分紅。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在技術上確有一定困難。所以,健康險目前不宜設計為分紅產品。
國外沒有分紅健康險
或許是第一次,國內的行業將國外沒有作為了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對于國外保險市場沒有分紅健康保險,保監會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一份由麥肯錫公司出具的研究報告中稱,在國外,政府監管部門要求商業健康保險公司必須將一定的盈利返還給保戶。比如在德國,過去的監管規定要求健康保險公司必須將利潤的80%返還給客戶,去年返還率更上升到90%;在英國,五大商業健康保險中有兩家是非盈利型企業,擁有超過40%的市場份額,非盈利型企業主導市場,決定了行業標準,同時限制了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盈利性;在美國,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通過多項法案,限制管理式醫療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據有關資料顯示,對費用型的短期健康險,美國法律要求如有經營利潤,必須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保戶。在分紅型健康保險退出市場之后,國內客戶是否有機會以其他方式分享商業保險公司經營健康險的利潤,目前尚不得而知。
限時搶購沒必要
社會上流行這么一種說法:保險公司主動停售險種,肯定是自己不上算,所以趕緊買應該沒虧吃。或許正是中了這種自己對自己的誤導,近一個月來,分紅健康險開始了最后的瘋狂。據悉,目前國內各地均出現了分紅健康險的搶購風潮。有的保險公司的分紅健康險產品居然在一個月內保費收入超過1億元,比上個月凈增了135%。對此,有關業內人士提醒:一方面,不要再走投保認識誤區的老路;另一方面,投保人應該看到,分紅健康險的停售是在為保障型產品讓路,現
在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替換基本已經就緒,健康險市場正在回歸保障真諦。而且,由于重大疾病的發生率趨同,因此,將來保險公司在重疾險的產品條款上也將趨同,服務將成為競爭的焦點。比如理賠過程將更加簡化、保障將更加充分。從健康險的整個市場來看,還會產生各家公司競爭領域的細分,一些特色產品將出現。提升服務及產品個性化將是健康險市場回歸后的主要發展趨勢。因此,投保人要慎搭分紅健康險的末班車。本報記者丁文亞
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一些保險公司就已經聞風而動,一系列保障型健康險產品接踵而來。如平安保險公司的四款非分紅型健康險,在保障范圍不變的情況下,降低了保費。以1萬元保額為標準,大約保費便宜了幾十元,更適合了普通收入者。而在保監會叫停分紅健康險之后,泰康、新華也陸續推出了非分紅型的健康險新品。種種跡象表明,分紅健康險停售之后,國內的健康險市場會更加紅火熱鬧。
健康險前景依舊光明
目前,我國主要有兩類健康保險:一類是由國家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也稱社會醫療保險,另一類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健康保險。由于社會醫療保險定位于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且費用支付最高限額只有當地職工年均工資的四倍。即使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如果住院治療重病及大病,超出的治療費用仍需要通過補充醫療保險或商業醫療保險途徑予以解決。另一方面,隨著醫療服務量的增加和高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高費用疾病發生率增加,人口的老齡化及大眾健康意識提高,醫療服務單位人力成本和管理費用上升,目前我國的個人醫療費用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大大超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些,都為商業醫療保險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002年國務院某研究機構在中國50個主要城市的保險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健康保險的需求明顯偏高,超過76%的受訪者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內購買健康保險。2001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比2000年增長了261%,其中個人健康保險主導了整個健康保險市場,約占2001年保費收入的73%。更有專家預測,2008年我國健康保險市場潛力超過2000億元,將主要體現在城鎮職工群體的補充醫療保險需求,非城鎮居民群體大額住院醫療保險需求和學生群體的醫療保險需求。而今年的“非典”疫情,更提升了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北京友邦保險公司總經理徐水浚認為,根據國際市場的上百年經驗,危機過后人們會普遍增強危機意識,此次“非典”也給保險業帶來巨大商機,整個行業可以增加30%的市場空間。當然,這30%并不單單指健康保險,但作為保險市場最受歡迎的險種之一,其市場前景不可限量。
新型健康險紛紛亮相
就在上周,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宣布,作為原分紅型健康險的替代產品,“健康天使”重大疾病保險已率先獲得保監會的批準推向市場。同時,新華已向保監會提出申請成立專業的健康險公司,將把健康險業務獨立出來。中國人壽原先的分紅產品停售后,將重心轉移到號稱精粹產品的“康寧終身保險”上;而平安人壽早在今年1月份就推出了康順、康盛兩個健康險產品,它們也被認為是過去分紅型健康險的替代。而且有消息說,新華、泰康、國壽、平安、太平洋、太平人壽等京城各壽險公司均有計劃繼續推出全新的健康險產品。
顯然,在分紅型健康險退出市場后,取而代之的將是回歸保障意識的傳統型健康險。據悉,新產品的保障范圍一般都有所擴大,而價格則相對下調。業內人士分析,消費者的心態從關注分紅轉為關注保障,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短期內會對產品銷售產生一定影響,但整體影響并不會很大。
新產品偏重健康保障
在以往的健康保險中,作為主險的險種多為定額給付的重大疾病保險或住院補貼金保險,而缺少以費用補償為主的門診、住院或綜合醫療費用保險,這些險種多以附加險的形式存在。而且,健康保險涉及的疾病范圍還較窄,保費卻普遍較高,且設有較高的免賠額和自付比例,降低了健康保險的保障功能,并限制了無社會基本醫療保險人群的購買欲望。而新的健康險最突出的優勢是偏重健康保障。
以新華人壽的“健康天使”重大疾病險為例,其覆蓋范圍達到了32種,而且把醫護人員因工作而感染艾滋病或艾滋病毒納入重疾保障范圍。此外,保障額度還以每年2%的比例增加,給一些投保人在心理上提供了似乎還有分紅的滿足。此外,由于剝離了分紅的功能,同等保障范圍的新健康險較原來的分紅產品價格相對便宜。業內人士估計,新一代的健康險產品完全可以彌補分紅健康險停售的市場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