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開創大場面!”
這是休斯敦火箭隊的宣告。NBA有史以來第一位非美國籍狀元秀姚明帶給了他們一種期盼;而他的故鄉,雖然興奮卻略現平靜,當年因一場賽事的勝利便高呼“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躁動已經回落。在最微妙最深刻的社會意識層面上,漸進式改革顯示了她移轉乾坤的功力。狂熱消退之后隨“摸著石頭過河”的步調起來的個體意識,務實而冷感。一個務實社會終于告別了虛妄的意識而重歸平實。
這是時代之幸;然而,如果告別舊的意識形態之后,沒有新的意識形態產生,而讓利益主宰了國家意識,失卻了更為長遠的政治性追求,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未必是幸事。一個沒有理想的國家難以形成社會共識,一個沒有理想只求物質的國家很有可能在少數人的攫取中迷失。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彰揚公正、自由與富裕,說明務實并不一定意味著對理想的放棄,超越性的務實行動倒可能孵化出務實的理想。現在歷史也許正好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走向普遍的均衡的小康未來,還是走向兩極分化的失衡未來?歷史并不特別地偏愛某一種可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想之所以是務實的,是因為國家內部存在實現理想的行動能力。沒有這種與未來相溝通的超越性努力,哪能完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與“全面的”小康社會之間的跨越?哪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全文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