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文件出臺至今已經一個多月,記者調查發現:家庭農場在各地落地生根境遇不同。
廈門,首個“家庭農場”成功注冊
聚鳳源農場由當地種植大戶葉文章創立,占地60多畝,專門從事果蔬的種植、收購及銷售,每年的營業額有200萬左右。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當地工商部門立即到農場宣傳最新政策,還開辟了綠色通道,短時間內免費辦完了相關手續,使其成為廈門。廈門市翔安區新圩工商所副所長劉煒杰:“農業部有提出來,要求地方可以先行先試,探索注冊登記的制度,那我們廈門這邊就是第一家采取這種家庭經營的組織形式給他頒發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劉煒杰還表示,今后會鼓勵轄區更多農民申領“家庭農場”營業執照,不僅扶上馬,還要送一程:“下一步依托我們現有的工商建立的‘農超對接’平臺,幫助他開拓市場,第二個幫扶他走品牌化規模化道路,指導他這家農場做大做強。”
此前,葉文章已經加入了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經營方面吃到了不少甜頭,看到中央鼓勵成立“家庭農場”,他與工商部門一拍即合,成為廈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老葉說,期待政府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配套政策,讓“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更有方向:“現在還不大清楚這個農場到底定性是什么,期待不管在辦公場所、加工場所、政策方面都能夠得到一點扶持吧。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我們更有信心把這個事情做好。”
山東,一些地方家庭農場陷入認證、貸款、稅收“三重門”
這幾天,山東省膠州市相龍農場的陳玉金遇到一件煩心事。去年,他通過土地流轉,把周邊100多畝地集中起來,建成家庭農場。今年他想以農場的名義去銀行貸40萬元款用于春耕,卻被拒之門外。陳玉金:“現在貸款需要抵押,因為我們這些東西現在都抵押不了,所以銀行不認可這一塊。”
無獨有偶,這幾天,膠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姜志剛也在為家庭農場的事情而撓頭。由于前來咨詢、注冊的人很多,而他手中并沒有關于家庭農場注冊明確的法律規定。無論是認定的標準,還是注冊的方法,以及經營的范圍,目前都是一片空白。已經注冊的28家家庭農場暫時是以獨資企業和個體經商戶兩種方式進行的。
姜志剛:“中央1號文件已經明確了家庭農場這種市場形態,我們期望著國家盡快出臺家庭農場登記管理辦法,便于更加規范家庭農場的登記和管理。”
關于家庭農場,膠州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劉丕舜想的更多。經過工商注冊,家庭農場就獲得了法律上認可的市場經營主體地位,但按照規定,市場經營主體是要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但如果讓這些土里刨食的家庭農場主和那些工礦企業的老板一樣交納個人所得稅似乎并不合情合理。
劉丕舜:“家庭農場注冊以后,它是按照法人注冊的,它不同于其它的企業,它的風險性比較大,在一些政策上,稅收、信貸,如果與別的企業等同起來的話,他們是有難度的。”
專家指出,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家庭農場的出現,大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進程,使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目前,家庭農場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貸款、認證、納稅等問題,需要有關部門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山東省委黨校教授郭振宗:“家庭農場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要讓它承擔過多的法律義務,要抓緊制定一些發展家庭農場、扶持家庭農場基本的一些原則、思路和實現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