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農業 > 2011年度CCTV三農人物 > 正文
一年很快過去了,第一屆學前班畢業了,孩子們都有了明顯的長進,家長們紛紛懇求任影繼續辦一年級。第二個新學年,不但學前班又招了26個孩子,一年級還增加了鄰村的11名學生。她給學校起了個名字叫“任莊希望小學”。
2007年,任影的小學被教育部門納入城關鎮管理,并更名為“城關鎮希望小學”,如今已擁有200多名學生。她通過自學,不僅完成醫學專業課程,還取得了教育管理大專學歷。她傳播著知識,也在傳播著自強不息的信念。
石光銀 治沙英雄
榮譽:全國勞動模范、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世界優秀林農獎”
事跡:石光銀1984年,懷著鎖住黃沙、拔除窮根的責任感和堅定信心,辭去鄉農場場長職務,舉家搬進沙區,成為全國承包治沙第一人。
37年來,石光銀同志承包荒沙、荒灘22.8萬畝,己治理19.5萬畝,植樹2000多萬株(叢),在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營造了近100公里長的綠色屏障,為阻擋黃沙南侵,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
石光銀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經治理的沙地林草覆蓋率均達65%以上;他組織207戶農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治沙公司,探索出一條“公司十農戶”,綜合開發,多業并舉,以治理促開發,以開發保治理的產業化治沙新路;他關心鄉親,個人出資實行生態移民,把生活在生態極為惡劣地區的50戶特困農民遷移到自己承包的沙地上,為他們蓋房子、打水井、分口糧田,幫助他們走上致富之路;他組織80多名農民辦起“農民文化夜校”,帶動沙區農民學文化、學技術,他投資數萬元建起“黃沙小學”,讓沙區子弟就近上學讀書。石光銀同志的治沙模式和技術輻射了周邊鄉村,他無償為群眾提供樹苗累計50萬株,種子4000多公斤,打水井160多眼。
吳德顯 種糧大戶
事跡:吳德顯是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鄉大樺樹林子村農民、科技示范戶。2011年,他個人承包經營耕地面積達76580畝,其中經營本村流轉耕地30197萬余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90%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8898畝,糧食產量達到23900噸。經孫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權威專家測產認定,在孫吳縣今年小區氣候低溫寡照、干旱、冰雹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吳德顯合作社連片種植的作物單產水平位居全縣前列。
2011年,吳德顯協調農技部門,在社內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區,因實施了大型農機作業和提高了科技含量,經對比測算和權威測產,園區內大豆產量比合作社其他地塊平均每畝增產68斤,玉米畝增產280斤,水稻在孫吳縣試種成功并獲得每畝566.7公斤的好產量。園區田平均公頃增收900元以上。合作社還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由合作社連片統一經營,農戶獲得租賃費,國家糧補等惠農政策性補貼仍歸農戶。同時,合作社上與收購企業,下與農民簽訂種植和回收合同,“統一供肥、供種、統一機耕、超產歸己、定價收購”。
吳德顯還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2011年,合作社解放的勞動力全部實現就地轉移和外出務工,創造勞務收入1900多萬元,同時合作社常年拉動本村農民在社內就業226人,今年又吸收56名勞動力社內再就業。
楊茂才 講信義的公司負責人
事跡:2010年,包工頭田某帶領60多名農民工,在湖北華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工地承攬了工程。2011年1月15日,田某因腦溢血突然去世,其生前記錄工錢的賬本不知所終。此時,眼看春節臨近,60多名農民工能不能領到工錢成了大問題。沒有任何的憑證,人死債亡,不少農民工擔心一年的辛勞就要打“水漂”。
公司負責人楊茂才知道此事后,立即安排專人主動上門找到這60多名農民工,讓他們自報金額,登記造冊,發放工錢。僅僅一周的時間,60多名農民工以各自口說為憑,如數領到81300元工錢。拿到工資的農民工為講信義的老板楊茂才送去了錦旗,而楊茂才也同樣為農民工的誠信所動容——通過與財務和工地的仔細對賬,60多名農民工所報的賬目與統計工資幾乎分毫不差。
在楊茂才成立公司后,就訂下了一條規矩“無論企業怎樣困難,農民工工資一分不能拖欠”。每承接一項工程,楊茂才首先要留足工人的預付款,保證工資的足額發放。楊茂才還在公司內部建立了舉報渠道,一旦接到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投訴,立即進行處理。公司成立至今,從業農民工達3000多人,沒有發生過一起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情。其公司也多次被國家工商總局、湖北省政府評為“重合同受信用企業”。
趙德平 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榮譽: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三下鄉先進個人
事跡:扎根農村,成就了趙德平的藝術人生,善于管理,又讓他書寫了另一段文化傳奇。1982年,趙德平臨危受命,出任大廠評劇團團長。熟悉農村的他,提出了以小劇團為主,以現代戲為主,以服務農民為主的“三為主”的方針,把“莊戶劇團”辦的紅紅火火,把歡樂送到鄉親們中間。
2009年12月,劇團改制之后更顯活力。趙德平堅持扎根基層,寫基層的事兒、演基層的事兒,《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墻》、《男婦女主任》等至今久演不衰。這些來自農村生活的作品清新樸實,厚重深刻,帶著濃濃的鄉土味兒,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現在,劇團已發展為今天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面旗幟,發展到如今每年演出200余場,利潤1000萬元。
201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考察調研時,贊許地說:“你的作品來自農村生活,又演給了農民群眾看。這種扎根農村、貼近農民,為基層群眾服務的精神很值得學習。”
鄭定祥 重慶好人
事跡:鄭定祥是萬州城里的一位“棒棒”,妻子常年患病在忠縣老家,他不得不每天背著竹杠和麻繩,在萬州城里走街串巷,替人挑貨謀生。2011年第一天,他幫人挑了兩大包價值近萬元的羽絨服,卻跟雇主走散了。老鄭索性站在新城路農村商業銀行外,等待雇主出現,可是雇主一直沒消息。1月5日,他又通過女人廣場物管辦和警方尋找雇主,也沒有結果。1月6日,鄭定祥的老伴周淑英突發尿結石和腎結石,住進了忠縣石寶鎮中心衛生院。老鄭匆匆趕回老家忠縣,帶著常年患病的周淑英做了手術。費用算下來一共要3000多元,而老鄭只能拿出1000多元,其余的2000多元都是他跟左鄰右舍借來的。然而在這個急需用錢的關頭,他對幾天前從天而降的貨物也絲毫沒有動心。在安頓好老伴后,1月11日,老鄭又急匆匆地返回萬州,繼續尋找雇主。1月14日,雇主陳先生終于出現了。苦等近半個月后,老鄭最終把兩大包貨物親手送到陳的手中。經清點,編織袋里有棉衣和毛衣共計71件,一件不少,雇主很感動。鄭定祥也因隨口說出的那句“缺錢不缺德”的話而感動大家。
張寶艷 “寶貝回家尋子網”創辦者
榮譽: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09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事跡: “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張寶艷創建的一個專門幫助被拐賣的、被遺棄和走失的、流浪乞討兒童回家的網站。創辦此網站是因張寶艷的兒子有一次跟著外婆出去玩,不小心走散了,所幸只是虛驚一場,但這給張寶艷的觸動很大。從那時起,張寶艷就開始關注有兒童被拐的不幸家庭。
2002年張寶艷接觸到網絡,意識到這是尋親最好的途徑。 2006年,張寶艷辭去工作,專職做起了“寶貝回家”。創建初期,面臨很多困擾。不僅沒有工資,每月打電話都要花上千塊錢。可是張寶艷沒有退縮。隨著網站知名度的提高,陸續有四名志愿者無償加入,他們每天在網上發布尋親資料,還要隨時跟進尋親進展,并且與警方聯絡。他們沒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十五六個小時。如今,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組織登記注冊的志愿者已逾1.4萬人,成功救助和幫助離散兒童與家庭團圓達168多起。
經過3年探索,張寶艷跟公安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她提出“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的采納。DNA數據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926團隊 為水稻試驗畝產達926.6公斤做出貢獻的團隊
事跡:9月19日,在湖南隆回縣豐谷坳鄉雷鋒村百畝片試驗田里,農業部組織專家對超級雜交水稻新品種“Y兩憂2號”進行現場驗收,實測平均畝產為926.6公斤。這標志我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攻關目標——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遙遙領先世界。
這是袁隆平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繼2000年,2004年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目標后,中國超級水稻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無人登臨的巔峰。“雜交水稻是大家干的,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將來也必將是這樣。”袁隆平謙遜地說,成績歸于大家!不光是雜交水稻領域研發團隊,還包括植保、土肥、推廣等領域的專家團隊和基層工作人員、種糧農戶以及有關涉農企業等都為這項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都值得為他們慶功。
為了育出新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團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既要讓稻苗長成理想株型又要考慮群體產量,光是一個品種的選育,最順利都要四五年時間,還需要品種之間的相互配合。團隊里很多研究人員已連續好幾個春節不能與家人團聚,至于陽光暴曬、跋山涉水,對于搞水稻的人來說更是“家常便飯”。他們的付出在2011年得到了回報,他們感到很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