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首席能源記者 劉麗麗
每次被人問起是不是少數民族,斯澤夫都認真解釋說自己是正宗的漢族。他身形精干,言談爽利生動,但是口音雜糅,幾乎絲毫聽不出浙江諸暨原籍的特點,反而帶著比較明顯的東北味道,這和他出生于黑龍江的富拉爾基有關,當年的“三線企業”東方電機廠有很多員工是從哈爾濱電機廠抽調來的。入川多年,其實斯澤夫還會說被本地人認為不太地道的四川話。這些語音特點背后,是一部個人發展史,也和東方電氣的成長史息息相關。
從大學畢業進入東方電氣集團的前身東方電機廠開始,從技術員到總經理、董事長,斯澤夫的人生已經和東方電氣緊密聯系在一起。不過,這個曾幾起幾伏的中國最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眼下又面臨了能源革命的巨大挑戰。
瞄準大型火電設備減排
作為中國發電設備制造的領跑者,東方電氣發電設備產量,從2004年以后,一直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最高時年產量有4000多萬千瓦。用斯澤夫的話來說,“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我們生產了大概3億2300多萬千瓦,相當于四個半英國的裝機。加上2014年還有3000多萬千瓦,加起來將近3億6000萬千瓦”。
但突飛猛進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在節能減排和環保壓力之下,政策層面對新建燃煤發電比以往有了更多的限制和要求。東方電氣約占中國國內火電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火電板塊怎么辦的問題已經擺在面前。
“火電仍然是東方電氣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斯澤夫認為,中國現有的12億400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中有9億千瓦是火電,未來十年中國很難改變以火電為主的發電結構,這是中國多煤缺氣少油的資源稟賦決定的。
他也清醒認識到變革的時刻已經到來,“火電的問題,應該注重清潔高效,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科研”,“東方電氣的選擇,就是兼顧經濟性和效率的平衡,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并提高它的效率”。
“關鍵要解決技術問題,就要發電設備制造商來解決”,斯澤夫表示,現在東方電氣瞄準了大型火電設備減排和降低耗能問題。事實上,東方電氣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幾次試水。
國內首臺在役燃煤熱電聯產機組——廣州恒運電廠9號機組“超潔凈排放”改造項目已經于2014年7月正式投運。這家位于廣州開發區的電廠,按照規定應該搬遷到更遠離市區的地方,需要巨額費用,后來東方電氣承擔了這個改造項目。改造后,電廠排放達到了燃氣電廠的排放水平。
“什么叫科學,科學就是別人按照你的方法再去生產,一樣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就是科學,否則就不是科學”。斯澤夫強調技術的可復制性很重要,他舉了采用跨國公司技術的國內某著名清潔燃煤電廠的例子,“他們也做了很多東西,但整個投資比較大,沒有多少經濟價值,全社會推廣也比較難。在這方面,東方電氣會投入更多精力,今后更關注國內老電站電廠的改造”。
2014年11月28日,東方電氣集團與大唐集團簽訂了高效亞臨界燃煤機組節能提效改造項目技術合作框架協議,由東方電氣對大唐灞橋、西固、唐山電廠在役的300MW等級亞臨界機組進行通流優化技術改造,并依托大唐安陽、托克托電廠在役的300MW、600MW等級亞臨界機組,合作開發高效亞臨界燃煤機組節能改造技術,使之達到或接近超臨界發電廠的煤炭消耗水平,實現節煤目標。
此次東方電氣和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大唐集團的合作,被業界認為是空前的,在國內外均沒有先例。這也意味著,東方電氣已經開始籌謀布局2014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中的巨大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東方電氣新建機組的技術性能也在不斷提升。斯澤夫介紹,2014年7月發電的浙能六橫電廠,采用東方電氣的技術,煙氣排放達到了天然氣燃氣輪機機組的控制標準。神華重慶萬州電廠100萬千瓦火電機組,使用了東方電氣的新技術,有些技術指標已經超過了西門子。斯澤夫透露,機組煤耗能實現約每千瓦時271克。這個數字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新建燃煤發電項目100萬千瓦級濕冷、空冷機組設計供電煤耗分別不高于282、299克/千瓦時的標準。
“整個東方電氣的設備,盡管在局部指標上和跨國公司還有差距,但已經大大進步了”。斯澤夫說:“我們的目標,是要趕超過去”。
專注于清潔能源
除了1998年2月到1999年6月間,在四川省德陽市擔任主管工業的副市長之外,斯澤夫職業生涯的其余時間都在東方電氣集團度過。對于發電設備集團中成立最晚的東方電氣為什么能后來居上,十余年來保持高速發展,斯澤夫總結了幾點經驗。
首先就是東方電氣“六電并舉”,水、火、核、氣、風、光都有,所涉及的產業是世界發電設備企業里最全的。斯澤夫表示,“從水電來看,不同時期中國最大的水電站都有東方電氣提供的設備。核電方面,GE公司現在沒有生產,他的壓水堆推廣還有很多技術問題。西門子也沒有核電。阿爾斯通有核電常規島,但生產不了核島設備。GE收購阿爾斯通后,有了核島和常規島,但是沒有太陽能。GE和阿爾斯通都在研究風電,東方電氣在全國已經生產了7000多臺風機了。東方電氣是國內這個領域中最全的”。
其次,還得益于東方電氣“抓住了技術改造,抓住了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
1999年1月國家電力公司宣布今后三年不再開工常規火電項目時,東方電氣剛剛經歷了“七五”和“八五”計劃的發展小高峰,好日子沒過幾天,就直接跌入了低谷。斯澤夫基本上就是在那時從副市長任上重返東方電氣。
回顧歷史,斯澤夫認為,戰略決策的前瞻性,對東方電氣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預計到,三年不開工,后面肯定開工吃三年,所以就大抓技術改造。到2004年技術改造完成,產量也上來了。后面我們的競爭對手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比我們晚了兩年。等他們抓技術改造時,我們又開始抓核電了,在廣東建了工廠。他們意識到核電,再抓基地建設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抓風電了。就這么一步步的上來了”。“再加上,國內發展百萬等級的水電和火電機組,這種國內工業化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東方電氣抓住了這個平臺,快速發展”。
“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低排放高效率大容量的機組,而且應該有更可靠的能源來代替化石能源。這是人類面臨的選擇,也是我們這個行業面臨的選擇”。對于東方電氣的未來,斯澤夫反復強調,“我們仍然專注于發電設備領域,在發電設備領域中,我們還專注于清潔能源”,“清潔能源主要以核電、水電、風電為代表”,但是短時間內風能和太陽能還無法作為主要電源,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還得靠核電,“我們堅定在核電的發展”。
東方電氣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著手對核電的準備,那時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世界核電建設基本停滯,到底上不上核電,中國也在爭論。“我們跟法國法馬通、阿爾斯通結成了合作伙伴,瞄準了大亞灣的后期,就是嶺澳核電站,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我們開始生產嶺澳核電站的汽輪機、發電機,還有核島的一些設備”。“但是在我們發展最好的時候,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讓整個核電領域一下子又回到了嚴冬”。“原來東方電氣在這方面是國內發展最好的,也是訂單最多的,結果遇到這些問題”,“這個產業,我認為投資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
對于罪魁禍首福島核事故,斯澤夫也用另一種視角進行了解讀。“大家都知道,要做破壞性實驗來驗證是很難的,核電不敢去做,沒有機會。福島核電站自然破壞后產生的問題,帶來了我們的反思和對系統的改進。福島核電站有失敗的地方,但是實際上它又給人類做了很大的貢獻”。
如今東方電氣在核電設備領域,已經全面開花。2014年12月3日,東方電氣等30家企業與中廣核簽訂了關于“華龍一號”主設備、核級泵閥、核級電器儀控等設備的戰略研發協議。“EPR在做,最大的電機就是給臺山核電站生產的,而且2015年就投入生產了。AP1000,我們現在也在生產。同時中國自主創新的CAP1400,我們也在做,到2018年能投放市場”。斯澤夫總結說,“我們現在是制造二代和三代,研究第四代”。
整個東方電氣的發電設備結構也已經悄然發生變化。“2005年以前,東方電氣的化石燃料發電部分占了設備的77%,從2013年拿到的訂單情況,火電只占銷售收入的45%左右,增加的主要在核電、風電、太陽能上,還有水電”。斯澤夫認為,企業的結構調整還是比較成功的。
做自主化的領導力量
地處西南一隅的東方電氣,是國內三大電氣企業里資歷最淺的。論天時,不如哈爾濱電氣,是共和國的長子,論地利,不如上海電氣,有工業基礎和交通信息便利。看看五十多年的發展史,東方電氣稱得上是“生于憂患”,用斯澤夫的話說:“東方電氣應該是自主化的領導力量,我們自主是被逼出來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一機部安排火電設備生產全國布點時,由上海生產30萬千瓦機組,哈爾濱生產60瓦千瓦機組,東方電機生產20萬千瓦機組。引進美國西屋公司設備時,其他兩家都有明確目標,東方電氣只是派人參與學習,沒有被安排設計和仿制任務。
“東方電氣人不服氣,勒緊褲腰帶自己干,從20萬、60萬、100萬,現在快速發展,我們都走在國內前面”。斯澤夫說:“現在世界上運行的百萬千瓦機組,從鍋爐方面算,全世界大概不足100臺,我們東方電氣運行了27臺”。
水電方面,更是如此。1979年,東方電氣研制成功世界上轉輪直徑最大的葛洲壩電站170MW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80年代后,不同時期國內最大的水電站,包括龍羊峽、李家峽、二灘等,都有東方電氣參與。接著就是三峽左岸、右岸和地下電站,從開始的引進合作,到后來自主研發解決外國設備轉輪震動問題,東方電氣的自主創新能力逐漸成熟。
自主創新在東方電氣的戰略中,占有什么位置,斯澤夫的認識很清醒。“表面上看起來是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三家競爭,實際上各家背后都有自己的技術支持方。我們過去從日立引進過技術,燃機從三菱引進過技術。上海電氣是和西門子合資的。和上海電氣的競爭,實際上是和西門子的競爭”。
斯澤夫認為,現在發電設備制造領域中有兩大流派:一個是收購了阿爾斯通后的GE,話語權更大了。第二個流派是西門子。東方電氣屬于第三種力量。“前一段時間GE公司派副總裁到東方電氣,通報收購阿爾斯通的情況和他們的設想。這也說明他們很看重東方電氣。”當時GE的副總裁表示,從自主創新、現在投入和未來發展來看,東方電氣算是業內的一極。斯澤夫的應答是“過獎了,我們現在還夠不上,但是東方電氣會占有一席之地”。
“東方這個名字,是1966年周總理提的,當時正準備三線建設,機械部請示中央,周總理說叫東方吧,東方會壓倒西方”。這個故事流傳甚廣,斯澤夫對此又有自己的解讀:“世界上著名的公司西門子、西屋,名字里都帶‘西’,總理是希望我們今后有更大機會參與國際競爭,和西方企業競爭”。
“GE公司30年前開始賣掉了火電,5年前賣掉了水電,現在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傳統制造業,說明傳統制造業還是非常有潛力的。但競爭會更加激烈,要做好準備”。斯澤夫坦言,自主創新喊得最兇的東方電氣一直想甩開“洋拐棍”。東方電氣這幾年著重打造了中央研究院,目標是吸引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籍的人來工作,現在已經開始有效運作了。
拼技術不拼價格
實際上,東方電氣2014年的業績并不是很理想。
東方電氣2014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9.84億元,同比下滑7.2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39億元,同比下滑29.24%。第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285億,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6.3%。每股收益下降了43%。
“這也是現實的,不可回避的。我們2014年年初就預告了利潤會下降。”斯澤夫回答這個問題時,口氣有些沉重。他也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第一,利潤下降說明我們這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你看那個毛利率,價格已經回到了十多年前的水平。第二,利潤下降說明整個市場形勢之外的問題,說明是在調整過程中,特別是在國家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所必然面對的問題。而且,還要面對今后可能產能過剩釋放的問題。第三,從大環境上看,霧霾的問題,還有其他問題,都帶來一些影響,所以火電在下降”。
“十年快速發展,東方電氣跑得也很累了,也要適當調整”,斯澤夫認為,今后要面對的是產能下降問題。
可是競爭已經白熱化,斯澤夫用核電項目舉例:“投標時我們報價23億,競爭對手只報21億。他們想方設法把價格壓得更低,好進入這個領域。這很殘酷,他們也沒有利潤。要生存要有業績,沒辦法,所以就這樣打。有些企業苦衷還在后面,等生產了,后面會更難”。
“不想拼價格,拼累了。我們要調整策略,拼技術可以,不要拼價格。”斯澤夫坦言,“實際上自主創新力度最大的時候,往往可能是面臨問題最多的時候,也可能加大了虧損,因為要在自主創新中投入更多的東西。這也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
斯澤夫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自主創新,還要狠抓市場,尤其是加快國際市場開發力度。“整個世界還需要大量能源。比如非洲,10億人口,到今年才1.3億千瓦裝機。現在全世界有13億人口沒有用上電或者在鬧電荒。這些問題還需要裝備制造業去解決”。“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六國現在是中國設備最多的國家,都是東方電氣第一個打開這些國家市場的。”商務部一位副部長曾開玩笑說,應該給東方電氣一個國際市場開拓獎。
總結這么多年走出去的經驗教訓,斯澤夫說了兩點:“第一個教訓就是,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怕‘他鄉遇故知’。十年前,我們只要和國外對手競爭,現在在國外基本是中國人自己打,而且價格打得很糟糕。第二個教訓,風險越來越大,政治風險、不安全風險越來越大。所以現在對于國際市場,我們是膽子越來越小了”。
“但國際市場是非常重要的市場,是我們最主要的市場。”斯澤夫這樣總結東方電氣走出去的戰略:“第一是裝備的服務性貿易,包括裝備出口,第二是國際工程,比如建設EPC電站把裝備帶出去,第三種就是投資類的,到國外去投資建廠。”他還特意提了走出去為自主創新服務的問題,“瞄準一些可以為我所用的研發機構,利用外部資源,增強研發力量。”
對于2015年的業績,斯澤夫態度謹慎,他認為“壓力可能更大”,因為火電、風電還在調整中,核電還沒有大的啟動。現在競爭比較激烈的產品,可能那時都要陸續投產,對利潤的壓力會比較大。“但好的一方面是,2015年核電市場肯定比2014年好。還有幾個大水電,包括烏東德、白鶴灘水電項目的開標,白鶴灘電站單機容量100萬千瓦,也是世界最大的。”
身居西部,偏叫東方,東方電氣經常被外界誤認為是華東地區的企業。斯澤夫對此的解釋是:“我們的東方是世界的東方,不是中國西部的東方。”做過多年共青團工作的斯澤夫,很善于在關鍵時刻發動群眾鼓舞斗志。512大地震后第四天,為了鼓勵大家,他說:“青山依舊在,東方照樣紅。無論什么樣的困難,東方電氣都會站立起來”。
歡迎關注新浪財經能源頻道官方微信“能見派”(微信號nengjianpai),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能見派,關注高端與前沿,描繪美好能源未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