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水電發家,現進軍光伏,要用清潔能源改變生活。薄膜PK晶硅, 光伏發電上演路線之爭。面對技術、資金雙門檻,他如何攻克?2014胡潤百富榜他位列前三,為何選擇冒險?本期《財經面對面》聚焦新能源,對話光伏新貴、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人物簡介
李河君,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
漢能控股李河君:直面晶硅薄膜之爭 | |
---|---|
1.《財經面對面》對話李河君 | 2.讓人像葉綠素利用陽光 |
3.晶硅薄膜是兄弟關系 | 4.金安橋水電站是印鈔機 |
5.買的技術都變成中國人的 | 6.老盯著錢掙不著大錢 |
Part 1. 讓人像葉綠素利用陽光
主持人: 為什么覺得薄膜才是未來?
李河君:薄膜,柔性化、薄膜化是方向。它薄得像紙一樣,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的衣服里、做個包、手機里、汽車里都可以應用薄膜,還可以用在電子產品,等等。
未來的光伏,我理解的概念是什么呢?人類像葉綠素一樣直接利用陽光。其實薄膜發電的本質是什么呢?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成人造葉綠素,綠色植物要直接利用陽光。人類以前所有利用太陽能都通過燃燒渠道,比如一百瓦的太陽能照到地球上,我們通過燒煤、燒油等等只能得一、兩瓦,薄膜能得到多少呢?最高得到30、35瓦,30%的轉化率,晶硅可以得到16、17瓦,中間沒有任何污染排放,直接利用陽光。
Part 2.晶硅薄膜是兄弟關系
李河君靠水電發家,現在是國內光伏產業“新貴”。2009年,他選擇進軍有技術、資金“雙高”門檻的薄膜太陽能行業,短短四年內投入三百多億資金,在國內建造九個薄膜基地。隨著李河君這場薄膜發電革命的開啟,已經較為成熟的晶硅電池光伏產業受到挑戰。光伏發電的路線之爭悄然上演。
主持人:晶硅企業好像對薄膜企業,尤其對漢能好像不太服氣,因為您經常說薄膜才是未來,可能是不是晶硅企業聽了不太舒服?
李河君:晶硅跟薄膜兩個產品在相當長時間可共生的,我們競爭對手是傳統能源,晶硅跟薄膜是一個兄弟關系,我歷來所有場合我都講。
薄膜是未來的方向這肯定不會有錯,但是并不等于晶硅現在就不行了,完全兩種概念。也有人說晶硅現在市場量很大,沒錯,晶硅現在占的市場份額很重,但是并不等于它現在量很大,方向就是這樣。
晶硅,大家知道它技術比較成熟,社會接受度也很多,目前主要產品是晶硅,這是客觀的。比如地面電站:冷的地方可能晶硅有優勢,熱的地方薄膜可能有優勢,緯度不一樣。晶硅目前主要優勢,我覺得并不在這兒,而在老百姓認識:什么叫光伏,大家都說那個是光伏,理念上的挑戰就是最大的挑戰,但是對漢能來講改變這些挑戰并不難。
晶硅跟薄膜是比較細分的市場,個人有個人的優點。 前段時間有一個報紙,“滅掉英利”,這句話我覺得很奇怪,恰恰相反,因為我從來沒講過這句話;第二我希望英利做的更好,保利協鑫,所有企業做的很好。為什么呢?一方面我們新能源更加強大,更主要的講我們根本不存在競爭關系。我們產品主要是民用的。
Part 3.金安橋水電站是印鈔機
技術相對成熟的晶硅光伏產業逐漸受到資金的青睞,相比而言,薄膜發電仍處于試水階段,面對其廣大的市場潛力,投資者仍持觀望態度。坐擁“印鈔機”金安橋水電站的漢能,每年有幾十億現金流,但如何讓更多的錢進來,是李河君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晶硅因為很多資金進來之后,它技術不斷的成熟,它的成本不斷在下降,可是薄膜如果大家只是看好它的方向,可是沒有資金和人大量進入的話,它的經濟性什么時候才能夠?
李河君: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是一個很多人問的問題,薄膜最大的問題在哪里呢?它具備高科技和能源雙重屬性,你想把它做好,第一得有核心技術,第二得有銀子,兩個都具備才能做起來,晶硅門檻低很多。所以,導致薄膜這個行業真正進來做起來是人少的,但一旦起來了,我覺得它的競爭優勢就很大。
主持人:我們的資金主要是怎么解決我們資金問題?
李河君:漢能現在主要靠自己慢慢滾動,因為銀行金融機構對薄膜認識還需要個過程,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資金也不會是問題的,因為這個行業畢竟代表著未來。
主持人:怎么讓更多的錢來到這兒?
李河君:其實現在我們漢能正在創造一個行業,薄膜發電,光伏大家馬上多晶、單晶,其實我們此光伏非彼光伏,完全兩碼事兒,漢能上市公司改名叫薄膜發電,我們希望漢能通過薄膜發電創造一個新的行業。
有識之士,特別新能源有識之士都能看到,你有個基本判斷也能看到,不用我去講,當你看到它像衣服似的,能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會覺得它的范圍非常廣泛。
Part 4.買的技術都變成中國人的
除了資金這一門檻外,李河君還要不斷尋求薄膜發電技術突破。他掌管的漢能控股集團在之前收購了德國索利比亞(Solibro)、美國米亞所能(MiaSole), 以及全球太陽能公司。李河君如何借助他山之石,繼續這場新能源革命,值得關注。
主持人:薄膜光伏的技術上怎么樣實現突破?是靠自有的力量還是更多的靠訂單?
李河君:我們有個詞叫“全球技術整合”,前段時間我們有個調研,漢能技術挺好,整合的怎么樣?漢能通過自己的研發,包括買MiaSole,Global Solar,還有最近的Solibro,四家全球最頂尖的公司,所以漢能最大的優勢,我們覺得還是技術優勢。漢能現在有1500多個研發人員,有1600多名外籍員工,全球有7個研發中心。整個漢能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一個企業,英文是我們工作語言。
主持人:但是我們技術研發力量還是主要靠買過來的這些,收購的這些公司他們原有的技術力量,還是我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
李河君:所謂全球技術整合,我們買的技術都變成中國人的技術,百分之百全部我們自己擁有的,這是一個。第二,所有人員里中國人主導,這是第二個觀點。第三個什么叫全球技術整合?給你說個簡單的案例,比如我買了德國Solibro,最牛的一個,我們買了美國MiaSole,他們倆都是同一家企業,但是他們倆方法不一樣。比如說Solibro買過來以后,我們發現很多問題美國MiaSole已經解決掉了,反過來MiaSole的技術,好幾個關鍵點折騰不出來,Solibro解決掉了。他們之間也不是溝通很好,但是我們買過來漢能都解決掉了,技術整合實際上就這么個概念。
Part 5. 老盯著錢掙不著大錢
主持人:很多人覺得您是一個比較愛冒險的人,這個評價您是否認同?
李河君:漢能當初做薄膜行業就是這樣,我們需要冒這個風險,但是漢能產業技術很扎實,我們有六百多萬千瓦水電裝機,很穩定,我們像印超機一樣。漢能能做薄膜的原因在于我們覺得如果我們沒做成,只要最壞情況發生你都可以承受,你就可以去干。
主持人: 其實我覺得當初您做水電站的時候,很多人也覺得是一個冒險之旅,是什么讓您下定決心,民營企業做這么大規模的水電站沒有。
李河君:其實金安橋水電站三百萬千瓦,是我們花十年時間,投了二百多億,現在投的電站光工程就四百多億,現在來看不一定干得好,十幾年的時候。
比如張國寶主任,當時他不是不支持你,他覺得你干得了嗎?因為大家都覺得傾國家之力,葛洲壩,270萬裝機,國家八年干了葛洲壩,我們那個年代葛洲壩在我們教科書里寫著,所以,民營企業比葛洲壩干的大一點兒所有人不相信你可以理解,現在國寶主任對我們很支持,覺得真是干起來了。
有個過程,漢能不是一開始抓,一拍腦袋就做金安橋,并不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中小水電站,包括技術、人才、資金積累慢慢過來的。所以,別人來看漢能做金安橋水電站冒很大的風險,其實我們來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兒。
主持人:現在國寶主任對您在薄膜這塊?
李河君:對。我的主席,他是薄膜聯盟名譽主席。
主持人:所以,也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李河君:我們做金安橋成功老講我們有三個層面的收獲,最低層面的收獲,大家很好理解,每天非常穩定的現金流,我們的印鈔機,大家都很好理解。第二個層面的收獲,也是為我們做薄膜打下很好的基礎,第三有信念。
一個企業家要有點兒使命感,真不能為了錢,我老說掙大錢的訣竅就是你為理想而干,為信念而干,當你為理想而干,為信念而干,當你實現理想、實現信念的時候,把錢當作副產品,大錢,老盯著錢掙不著大錢的。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