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暫緩審批券商合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9:45 經濟參考報 | |||||||||||
“證券業合資的大門正被悄然關閉,中國證監會目前已暫緩批復現有的券商合資項目,將重新評估利用外資重組內地券商的做法!币恢槿耸肯蛴浾咄嘎! 盡管是暫時的,但這表明,面對議論和思考,監管層面正在重新考慮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思路。
多家券商合資方案受阻
在此背景下,除了等待政府救助之外,接受外資金融機構的重組一時成為國內困難券商另一主要選擇,在此時外資金融機構也紛紛提出入股內地證券公司,并不時有“大動作”,在此背景下北京證券、湘財證券等紛紛提出外資重組方案。 早在數月之前,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湘財證券曾向中國證監會上報了重組方案,該方案類似瑞士銀行集團重組北京證券的模式,一開始雙方期望很高,希望盡快得到證監會的批復,但是目前傳出的消息是證監會已經暫停了對該方案的批復。 同時,記者獲悉韓國最大的券商——三星證券與國內證券巨頭——G中信 (600030,SH)成立合資公司項目也遇到阻礙被暫時擱淺,其原因也在于證監會的態度。 就是一度被市場認為是“板上釘釘”的瑞銀集團17億元人民幣重組北京證券也進展緩慢。有媒體報道,上報至監管機構的北京證券重組方案并沒有獲得批準。按原方案,北京證券重組后瑞銀集團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權,成為單一持股比例最大的股東,從而達到對北京證券的實質性控股。對此,主管部門和相關領導表示,這與新頒布的《公司法》中規定控股股東要達到50%的規定不符。 盡管早在2005年10月,JP摩根就決定收購遼寧證券部分股權,但目前該重組方案也因政策面的不明朗而進展緩慢。 監管部門的憂慮 與銀行和保險行業相比,證券業對外資開放的速度和廣度要小得多。 在外資進入國內證券公司的案例中,監管部門一直嚴格把關,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根據2002年7月1日起實施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第十條規定,“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不得超過1/3!绷硗,證監會規定,證券公司單一股東最高持股比例為20%。另外,在加入WTO的協議中,也是“謹慎又謹慎”。根據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外資參股國內證券業將分三步走,一開始只能占有33%的股份,3年之后(2004年)可增持至49%,5年之后(2006年)可達控股指標51%。 在2005年之前,只有2004年,高盛通過“買門票”方式,提前曲線進入中國。高盛捐贈5.1億元,以解決海南證券關閉之時的個人保證金支付,由此啟動一整套進入中國證券業的方案:向方風雷等六位自然人貸款,后者通過三家公司與聯想控股設立綜合類證券公司高華證券(注冊資本10.72億元,三家公司合計持股75%);高華證券與高盛合資成立高盛高華證券,高盛在其中持股33%,高華證券持股67%;高盛可在監管政策許可時,從方風雷等人手中回購高華證券股權。 進入2005年,隨著北京證券、湘財證券等券商的“外資重組方案”出臺,市場掀起了一場外資重組國內券商的“旋風”。 與此同時,一場大討論也油然而生——外資通過“花錢送機制”的方式參與證券公司重組,其核心動力是試圖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剩余成果、甚至有觀點更認為外資在國內證券業獲得控制權是對國內證券市場資源的“低價掠奪”;另外外資券商素來兇猛(國內所有券商的總資產還抵不上美林證券一家),且以追逐利益為其第一要務,一旦現身,勢必改寫國內券商格局,這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金融安全? “如果‘北證瑞銀模式’得以大量復制的話,勢必會對內地券商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這將使原本就舉步維艱的內地券商再次受到沖擊,這顯然不是證監會樂見的現象,這正是監管層的憂慮所在,所以暫緩審批也就是一個臨時性的選擇措施了!”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如此給記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