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投資理財 > 正文
 

創業貸款成主流 個人信用是瓶頸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3日 15:07 證券時報

  (記者 曉甜)

  難邁進的“高門檻”?

  不久前,深圳一個網站的一項調查顯示,66%的人有創業的“強烈欲望”,29%的人“有點欲望”,總體看來有創業想法的人,占了被調查人員的95%。雖然有關人士在解釋“行動
率”為何這么高時認為與參加調查的人群有關,因為經常上網的人,年齡、文化和膽識等均有優勢。不過,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在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的形勢下,希望依靠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的大有人在。

  另一個證明是,某省會城市對高校學生的一次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啟動資金充分的情況下,有80%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辦公司、當老板。

  創業熱情與資金“瓶頸”是共存的。上述調查顯示,有創業啟動資本的人,只占26.8%。沒有資本的人如何創業呢?其中有14.2%的人想到了“向銀行貸款”。

  目前,不少銀行都開設有“個人創業貸款”業務。據銀行信貸人員張先生介紹,創業貸款針對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或已經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因創業或再創業而有資金需求的個人,可以是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合伙企業的合伙人。據了解,貸款額度各個銀行根據規定有所不同,根據個人的資源狀況和償還能力,最高可獲得單筆50萬元的貸款支持。

  不過,據悉該項業務的一大特征是評估十分嚴格。一位經營服裝批發生意正面臨資金困境的曾先生就因此很懊惱,前段時間他向銀行申請該項貸款就被拒絕了,理由是貸款數額少且沒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

  “該項業務開展以來,一直無法成為市場的主流。”張先生坦承,有許多申請貸款的個人和中小型私營企業一般都過不了銀行評估這一關。他表示,銀行之所以這么謹慎,是因為創業貸款一般數額小,單筆業務成本高,如果不能還貸,訴訟、執行程序的費用會讓銀行得不償失。

  他認為,貸款人的個人信用是創業貸款推行的最大瓶頸。“在我國,沒有有效的界定個人信用的方法和途徑,銀行自然不敢輕易放貸。”

  如何更輕松獲得貸款

  一般來說,銀行的創業貸款都要求有抵押。抵押的范圍包括動產、不動產抵押,定期存單質押、有價證券質押、流通性較強的動產質押或是符合要求的擔保人擔保。而發放額度根據具體擔保方式決定。“銀行畢竟是商業機構,發放貸款首先考慮的還是資金的安全。”

  根據上述條款,如何更輕松獲得貸款呢?

  張先生表示,目前,一些銀行除了存單外,以國庫券、保險公司保單等憑證也可以作質押。不過,也有的銀行明確規定“必須是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且近兩年基本保值的個人住房、商鋪或寫字樓和成熟工業區域的廠房,抵押物產權清晰,易變現”。

  他建議,如果確實急需資金又缺乏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物,可考慮找專業的擔保公司。不過,這要交給擔保公司一筆不菲的費用,按照有關規定,擔保機構要向貸款者收取不得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0%,有的公司還會收取其他名目的一些風險補償金。

  有專家建議,可考慮一些經營效益較好,所經營業務范圍屬于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這樣較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

  此外,銀行普遍青睞律師、醫生、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以及金融行業人員,這類人被列為信用貸款的優待對象,如果有這樣的親屬,以他的名義辦理貸款,也較易通過銀行的審批。

  一位業內人士提醒有心創業人士,要想走貸款融資的道路,首先要考慮貸款經營獲利是否超過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及其他費用支出;而且貸款金額過大和過小都不利于創業,因此對銀行貸款需多大額度,心里應該有數。

  個人信用建設有望破題

  在國外,個人創業憑信用可獲投資經營,而在國內,由于個人信用的缺失,使有意創業者只能望創業貸款的高門檻興嘆。

  因此,業界人士一直呼吁,要加速推行個人信用制度,以規避銀行信貸的高風險性,降低因個人信用缺失而發生的經濟糾紛,同時也助于市民創富。

  這一呼吁正在得到落實。據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戴根有介紹,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于2004年12月中旬在北京等七個城市試運行,目前正逐步向全國推廣,計劃于2005年底實行全國聯網運行。現階段該數據庫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采集的信息包括借款人和信用卡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貸信息。

  人行廣州分行征信處有關人士也稱,廣東作為個人征信庫建設第二批試點地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搜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按央行的計劃將于明年與央行聯網并正式開通。

  據悉,未來數據庫的數據還將采集公安部、社會保障部門、公積金管理部門等有關方面的部分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學歷、工作單位等,采集個人繳納電話、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費用以及法院民事判決和個人欠稅等公共信息,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一個人的信用狀況。 

  張先生認為,創業貸款業務的開展,需要政府政策、行政制度的完善以及個人信用制度的支持,當這些條件逐一具備之后,所謂的高“門檻”將會消失。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