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粗放型處置不良資產的背景下,邵陽住房公司的遭遇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個案 2004年度審計報告顯示,信達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違規資金高達715億元。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周穎 北京報道
謝安平急了。
7月5日,在電話的那一頭,謝安平話語急促:“我買的不良資產包被他們‘摻假’了。有些債務人根本不承認和銀行之間的債務關系,他們說早就和銀行結清了。三年了,你說我能不急嗎?”
看到6月28日的審計報告后,多次“維權”未果的湖南省邵陽市經濟適用住房發展公司(以下簡稱“邵陽住房公司”)總經理謝安平要“討個說法”的念頭更加強烈了。
事情源于2001年邵陽住房公司與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沙辦事處(以下簡稱“長沙信達”)的一紙協議。長沙信達將邵陽市內80戶呆賬(債權總計約4844萬元)資產打包,以180萬元的價格一次性轉讓給邵陽住房公司。
在清收過程中,邵陽住房公司發現部分資產的債務債權關系不實,因此有了謝安平對“摻假”、“注水”的憤慨。
7月6日,長沙信達副主任禹華初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這些事情都是按著規則進行的。先后有銀監會、總公司到我們這里做過調查,我們所做的業務都是正常的!
那么,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
不良貸款數額就像“吹氣球”
“我們是看了報紙上的公告,才去找長沙信達洽談購買資產包。當時覺得買來這些不良資產進行處理,肯定能賺!敝x安平并不掩飾賺錢的初衷。
2001年10月25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沙辦事處(以下簡稱“長沙信達”)發布公告稱:長沙信達擁有的邵陽市壞賬打包出售,共涉及80個項目,本金合計2529.01萬元,應收利息956.19萬元,催收利息1420.34萬元?倐鶛嗪嫌4845.16萬元。
謝安平回憶說,在和長沙信達簽訂協議之前近兩個月時間里,雙方接觸了不下30次。“因為是第一次購買不良資產包,并且有太多預期,想著肯定會賺錢,其他事情也就忽略了。長沙信達的確曾口頭提醒過我們,購買資產包可能會存在風險,但當時他們對每一項業務的真實、合法性都做出了承諾,我們也就沒有過多懷疑。”
隨后,長沙信達也派人專程到邵陽了解邵陽住房公司的實力。隨即,雙方簽訂了協議。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賺錢心切的邵陽住房公司沒有想到的。
2002年初,邵陽住房公司第一次清收所購資產包的債務時,就遭遇了“寒流”。這次的債務人是邵東縣經技貿易綜合開發公司(以下簡稱技貿公司),涉及債務100萬元。
這筆債務源于技貿公司1993年2月26日從中國建設銀行邵東縣支行(以下簡稱邵東支行)貸款100萬元用于地產開發,期限為10個月。
貸款到期后,因技貿公司未能及時償付,于是雙方在1994年11月15日簽署了車輛扣款協議書。該協議顯示:技貿公司(乙方)自愿將自購的皇冠3.0車一輛作價38萬元,抵邵東支行(甲方)貸款本金38萬元,所抵本金從1994年8月9日起停止計息;甲方自簽訂本協議后,撤銷1994年8月9日對乙方的起訴,并負擔訴訟費;車輛附加費手續由甲方包干5萬元給乙方負責辦理車輛的所有手續,以趙應華的名義辦理,但所有權歸甲方。
2001年10月25日,建行湖南省分行和長沙信達在《湖南日報》聯合發文債權轉讓催收公告,借款人技貿公司名列其中,債權金額為164.21萬元。
何來164.21萬元?原來邵東支行將借款人技貿公司截至2000年6月20日的貸款本金100萬元及表外應收利息642102.20元轉讓給長沙信達,其中表外應收利息為無償轉讓。這一項目正是邵陽住房公司購買的資產包中所含項目。
面對“吹氣球”般的不良貸款數額,邵陽住房公司決定對簿公堂。
2003年11月12日,邵陽市大祥區人民法院對此案的民事判決書顯示:邵東支行在轉讓技貿公司借款本金100萬元之前,與該公司就以車抵貸達成協議,并且一直使用抵償的皇冠3.0車至今,雖然雙方未辦理車輛過戶手續,但雙方交付車輛的行為已產生了所有權的轉移。技貿公司以皇冠3.0車一輛抵償貸款本金38萬元這一事實本院予以確認。
判決書同時顯示,上述邵東支行與技貿公司簽訂了一份車輛抵扣貸款協議書行為屬實。法院判決長沙信達在本判決生效后10日內賠償邵陽住房公司損失38萬元。
7月6日,記者就此向時任技貿公司法人趙應華求證時,趙否認了當年簽署的車輛抵扣貸款協議書并隨即掛斷電話。
“憑良心說,當時技貿公司的確是和邵東支行簽訂了一份車輛抵扣貸款協議,技貿公司的欠款本金實際應為62萬元!币呀涬x職的原邵陽市建行保全部經理肖祥達在火車上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欠款早還清債務卻仍在
另外,邵陽住房公司在清收廣東惠州大亞灣粵湘(湖南)物業開發有限公司邵陽公司(以下簡稱“粵湘公司”)債權金額63.34萬元的過程中發現,事情遠比他們想象得要復雜。
根據2000年6月30日中國建設銀行邵陽市分行營業部(甲方)與長沙信達(乙方)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表明:甲方將粵湘公司截至2000年6月30日的貸款債權本金330000元,表內應收利息139516.68元,其中:表內已核銷應收利息25418元,表外應收利息163864.67元,其中,催收利息163864.67元轉讓給乙方,其中表內應收利息由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無擔保債券收購,表外應收利息為無償轉讓。上述債權轉讓后,乙方成為新的債權人,取代甲方的債權人地位。
2001年10月25日,建行湖南省分行和長沙信達在《湖南日報》聯合發文債權轉讓催收公告,其中所列第5個借款人即為粵湘公司,債權金額為63.34萬元。
“我們去清收欠款的時候,粵湘公司說用財產做的抵押,和銀行結清債務關系了。我們感到很奇怪!鄙坳栕》抗緟⑴c過此事的康勝華表示,經過他們了解,粵湘公司并未說謊。
到底誰在說謊?法院判決書可以說是有力的證明。
1998年6月22日,湖南省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民事判決書顯示:原告中國建設銀行邵陽市分行(以下簡稱邵陽市建行)訴粵湘公司于1993年11月至1995年3月共向我行借款5筆,總金額為1276萬元。借款逾期拍,經我行多次催收,粵湘公司陸續歸還本金325萬元,尚欠本金951萬元,利息及復利380萬元,本息合計1331萬元。請求法院判令歸還。而粵湘公司則愿意以抵押物粵湘商貿城評估價抵償所欠邵陽市建行借款本息。
經審理查明,準許粵湘公司用粵湘商貿城第四層全層商場合計4132.83平方米的房地產過戶給邵陽市建行,抵償所欠借款本息1331萬元。
1999年11月17日,邵陽市建行向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申請強制執行書,要求粵湘商貿城過戶給邵陽市建行。
2000年9月25日,邵陽市建行的一份“關于粵湘商貿城財產轉移的說明”稱:我行對粵湘商貿城進行了剝離,將上述法院所判財產已全部剝離給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沙辦事處,其財產產權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沙辦事處所有。
原粵湘公司會計姜勝對記者表示,當時的情況的確是粵湘公司用財產做了抵押,已經和銀行沒有任何債務關系了。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長沙辦事處副主任禹華初在電話中回復記者時表示,這些事情我們都是按著規則進行的。先后有銀監會、總公司,到我們這里做過調查,我們所做的業務都是正常的。
“到現在我們仍然在進行資產交易,因為我們一切都是合法、正常的!庇砣A初強調他們的合法性。
來自長沙信達的另一位人士則向記者表示,這個問題應該找建行,因為他們是從建行直接接收的。
邵陽市建行有關人士對此表示,他們的剝離是符合政策規定的,沒有任何問題。
而對于粵湘公司債務是否早已抵消,長沙信達和邵陽市建行都不予以置評。
移花接木造成債務重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邵陽住房公司第三次的清收又遇“驚奇”。他們發現,新寧縣鴻達實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鴻達實業”,隸屬新寧縣人民銀行管理的自辦經濟實體,成立于1991年,主營房地產開發)的借款是子虛烏有的。而資產包中所列項目的名義是鴻達實業欠貸款本金13萬元及利息3.46萬元。
這筆款項發生在1992年12月7日,鴻達實業向建行新寧縣支行實際借款75萬元,期限為1年的業務,實際早已畫上了句號。
據2003年11月18日邵陽市大祥區人民法院對此案的民事判決書顯示,經審理查明,鴻達實業欠款已全部歸還。
“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1993年10月16日,鴻達實業通過轉賬憑證匯款給新寧支行62萬元,而剩余13萬元,又通過其他方式支付給了新寧支行。”在清收欠款過程中,謝安平找到了很多新的證據。
鴻達實業歸還75萬元欠款后為何又冒出欠款13萬元?
新寧縣支行在2000年5月15日“關于新寧縣鴻達實業發展公司貸款形成呆賬情況說明”的文件中如此表述:我行在賬務處理時,將62萬元用于還貸款,由于1993年底我行向社會集資的520萬元又正好到期,沒有資金支付利息,相差13萬元,于是我支行用13萬元支付了集資客戶利息,故造成鴻達實業13萬元貸款未歸還。
粗放型處置是根源
根據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7月26日建總發(1999)94號關于印發《建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方案》的通知第二條剝離不良資產的條件之規定,剝離不良資產申報材料中,必須具備證明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法律文書,即借款合同和相關會計憑證及逾期2年以上的貸款還要提供中斷訴訟時效的法律文書。不能提供上述證明的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法律文書的貸款,即為債權債務關系不落實的貸款,此類不良資產不得剝離。
簡言之,債權債務關系不落實的不良資產,不能進行剝離。而上述項目正屬于這個范疇之內。
國家審計署的一位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上級有條件限制,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在規定的期限內必須消化掉多少不良資產。在這個規定面前,資產管理公司肯定是以完成任務為首要,因此對于項目的審核肯定是粗放型的。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當然要想盡辦法了。資產管理公司給出的完成不良資產處置的數字可信度較低,其中存在很多問題。
而某資產管理公司一人士對記者說,出現這樣的情況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都有責任。按規定,資產管理公司在回收每一筆銀行債務時都要核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做不到這一點,因此會存在問題。但銀行的責任應該還是大于資產管理公司的。
肖祥達亦向記者表示,資產管理公司和銀行都有問題,但銀行要負主要責任。債務人已經和銀行結清了債務關系,銀行為什么還掛在賬面上,然后轉給資產管理公司?而資產管理公司的責任是收購把關不嚴,有些債權債務不能落實。在現實中,這些都是不能擺在桌面上的。
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作《關于200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揭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遮羞布,隱藏的715億違規資金便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審計報告中,長沙信達名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