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投資終極指南 挖掘做大做強所需經營技巧(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7:09 《科學投資》雜志 | |||||||||
傳統生意:一樣賺大錢 包子、面條、饅頭、水餃,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食品,常常被認為是沒有多少利潤空間的微利項目,極少有人愿意涉足其中,做大事業。但《科學投資》雜志通過調查發現
劉會平:蒸饅頭 每分鐘賺1元 1998年,安徽農村青年劉會平聽在上海做生意的姐姐講上海生意好做,就懷揣4000元借款,準備到上海開饅頭店。在這之前,劉會平憑著在老家學的做包子饅頭的手藝,曾輾轉在貴陽、南寧等城市開過饅頭店,也算有一定的經驗。他在長寧區的遵義路,他租到了一間10平米的小門面,開起了包子饅頭店。然而,小店僅開了半個月就被迫關了門,原因是產品不符合當地的口味。在姐姐的幫助下,劉會平在福建北路重新開了家店,這次,他汲取了上次的教訓,托一個好朋友在一個很有名的生煎店里,請來一個揚州師傅,他在上海做了好多年,并且手藝非常好。那位師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出來的花樣也多,沒過多久,劉會平的小店生意開始火了起來。 到2000年時,這樣的生煎包子饅頭店開得越來越多,而出于健康考慮,吃煎炸食品的上海人越來越少,已經熟知上海人的飲食習慣,并已經積累了十幾萬元資本的劉會平有了新的打算。 為了尋找新的口味,劉會平嘗遍了城隍廟的各式上海特色小吃。雖然漢口路附近三五步之內就有一間包子鋪,但劉會平析出了他們在經營和制作上的不足。小攤鋪雖價格便宜,衛生卻很差;而大的公司為圖效率,都是采取機器攪拌制餡,吃起來不夠脆。 利用大公司和小攤鋪各自的缺點,劉會平在黃浦區的繁華地段先后開了兩家包子饅頭店,店名叫劉師傅大包。由于口感特別好,他的店得到了注重口味的上海人的認可,一時間,生意意想不到的火爆,以口味挑剔、講究自稱的上海人排隊買起了劉會平的包子和饅頭。 劉會平做包子的秘訣在制餡這個環節上。他發現,鄉下的豬因為吃天然飼料,豬肉的味道特別純正。因此他做餡用的豬肉都是專門從安徽老家鄉下購買運到上海的。不僅如此,在制作菜餡時他還全部采取人工切碎,這些做法雖然大大提高了成本,卻恰是他的獨到之處。手工切的青菜口感非常好,非常脆,而機器切的口感則比較“糊”,不清爽。 費這么大成本做出來的包子,劉會平只賣7毛錢一個,即便這樣,只用1年時間,劉會平就賺到了60萬元。雖然單個產品的利潤非常低,一個饅頭的凈利潤只有一毛錢,但他饅頭一籠是25個,5分鐘就能夠做出兩籠,也就是50個,凈利潤是5元錢,換句話說,他1分鐘的凈利潤就是1元錢。這樣一算,誰還能說做傳統食品是沒有利潤的呢? 陳士榮:賣湯包 7天流水50萬 與劉會平一樣看中傳統生意的還有專做蟹黃湯包的陳士榮。蟹黃湯包在江蘇靖江已有200多年歷史,而陳士榮做湯包不過6年,卻已經成為靖江湯包界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老陳的包子一籠有6個,每籠最高50元,從早到晚來吃的人絡繹不絕。 一個包子八九元錢,在我們看來,有點貴得離譜,可在當地,大家一點也不覺得貴。原因就在于這不是一般的包子。蟹黃湯包是全國六大名包之一,與其他包子不同的是皮薄,湯餡汁多。其他包子都是固體,拿到就可以吃,這種包子要把湯喝掉以后再吃皮。 陳士榮的包子比劉會平的包子更好賣。在他這里,一天五六百籠是絕對不夠賣的。有一年國慶7天,每天要買1000多籠,每籠50元,7天的流水就50多萬元。小小一個包子,為什么能被他賣得這么好? 1998年以前,蟹黃湯包在靖江當地賣80-150元一籠,一般人根本吃不起。陳士榮是半路出家,他發現一籠蟹黃湯包最多只要25-30元的成本,而市場普遍價位都在100元以上,其中的利潤太大了。于是他在自己的第一籠包子出來后,就擺出一塊牌子,標出了50元一籠的價格,蟹黃湯包一下便宜這么多,一下就引起了當地人的關注,酒樓一開張就迎了個開門紅。 但隨后很多同行都對他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排擠,有說他原料不好的,有直接威脅的,也有惡意陷害的。一通攪和以后,顧客越來越少。于是陳士榮主動找到了物價局,要求政府出面把價格降下來。他把自己的成本資料給物價部門看,證明其中的利潤空間的確很大。在物價局干預下,同行們也無話可說,全市的湯包價格都跟著降了下來。這次風波在當地被炒得沸沸揚揚,恰巧成了陳士榮的活廣告,從此,他的蟹黃湯包更好賣了。 現代消費推動傳統生意 對于傳統餐飲產品而言,口味的維護與創新一樣重要。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包子沒有以前好吃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豬肉的鮮度不夠。現代都市人追求健康衛生的消費標準,劉會平就迎合人們的要求,不惜提高成本,采用新鮮的“土豬”肉做餡料,并采用人工加工青菜。人工切的菜是不是一定比機器切的好吃?到底有多少人嘗得出兩者的差別,這并不重要,關鍵是被機械化的流水線產品厭煩的人們,急切地要得到遵循傳統、追求原始清新口味的感覺。不管這些是否有噱頭的成分,劉會平畢竟成功了。人們得到的是其中傳遞出的信息:這種產品品質高、“質量”好,對于經營“入口”產品的餐飲業來說,這點尤其重要。 劉會平成功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做生意要講地氣,尤其是“入口”生意,一定要符合當地人口味,并且在“原味”基礎上進行改進,找到符合當地人口味的產品,才能打開市場。這里有個反面的例子。一年前,王先生以年租金10萬元的價格租了南京一個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店面,開了一家特色餐館。酒店剛開時生意確實挺好,可不久后便卻遭遇冷場。隨著這一帶接連開出好幾家餐館,王先生的生意也走到了盡頭。 業內人士對《科學投資》雜志分析,南京人比較愛面子,如果是社會交際或者談點生意,一定會去大酒店,以襯托自己的身份。但在平時,這部分人一般都鉆到小巷子的大排擋去吃飯,因為他們想節約一點,把上次的鋪張給盡可能地節約回來。而王先生餐館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自然失去了人氣。 做傳統食品生意口味非常重要,但僅靠口味是不夠的,還需要打破傳統的思路,奉行先進的經營理念。如陳士榮對蟹黃湯包行業的價格沖擊。按說陳士榮一個門外漢很可能對這個行業投資失敗,但他抓住了切入的時機。借助價格上的優勢一舉成名,現在雖然已經很難做到,但對切入某個產品時機的把握,值得投資者認真思考。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