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企業都在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結論,注冊會計師法修訂十年未成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吞并國內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天健,本土搭乘“四大”之車已成行業必然。資料圖片
“現在全國的注冊會計師有13萬,但是從業的不過6萬,無論是行業環境還是薪酬水平都難以留住人,在這個行業里工作的人沒有成就感也沒有歸屬感。”一位從事會計師行業多年的人士言語中充滿了感嘆。
前一段時間,德勤向國內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天健伸出了橄欖枝,繼大華之后又一家國內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將被“四大”吞并。
“天健決策層做出這樣的決定肯定是基于對行業未來形勢的判斷,做不下去了就賣掉,也許更能符合其所有者的利益。”一位曾經供職財政部的人士說。
“會計師行業是一個完全私有化的行業,其實這個行業內部出現的問題大部分并不是會計師行業本身的問題,但私有化程度越高,透明度越高,受到社會關注度越高,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一般都會波及到這個行業,說句公道話,其實這個行業就是好欺負。”中科院金融所一位研究員說,“這個行業就是公有制土壤上長出的私有植物,難免水土不服。”在采訪中記者聽到的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權力”、“尋租”。
行業秩序混亂
“我們國家目前對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楚,政府部門將注冊會計師定位為‘經濟警察’,但這個認識夸大了注冊會計師的作用,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中介行業是為公共信息服務的,是‘看門狗’,而不是‘警犬’,”一位注冊會計師說,“事實上,作為中介服務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并不做賬。做假賬的是企業會計。注冊會計師畢竟不是經過特別訓練的偵探,只能盡本身專業做出判斷,做到不認假賬。”“但是很多企業出現假賬,社會往往把所有問題全部推到會計師事務所身上。”他說,“其實政府和企業都在影響會計師事務所的結論”。
按照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驗資報告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但由于目前我國的審計報告使用人主要還是各政府有關部門,他們可通過拒收審計報告或者對審計報告提出修改更正或者點評審計報告等對注冊會計師發表審計意見,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有的國有企業背負巨額虧損和負債,有的甚至資不抵債,按理這些企業已無存在的必要,但主管部門為了某種需要或為了保持局部穩定,會利用其權力提供貸款、批準潛虧掛賬等。因此,給“獨立審計”出了難題。政府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必然影響注冊會計師發表的審計意見。
來自于上級主管部門的有:收入利潤指標考核、經營者任期目標考核、工效掛鉤考核等;主管財稅部門完不成稅收指標,要求企業先交后退;銀行為完成其貸款指標可以要求企業推遲還款,在利息變動時,可要求企業先還低息貸款,保留高息貸款等,以致難以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
在目前的審計市場上,企業也有非正常的需求,企業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不是高質量的而是低質量的乃至虛假的審計報告。
當客戶提出“特殊要求”時,他們都會掂量是不是能幫對方擦掉痕跡,又讓證監會證管辦看不出來。只有風險太明顯時,才會放棄。
“現在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之間業務能力的區別都不大,我們不做,就被別人搶了。”一位會計師說。
權力尋租盛行
在脫鉤改制前,會計師事務所掛靠的上級主管單位往往利用行政權力來主導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由于事務所與掛靠單位之間存在經濟利益的關系,主管單位可能將權力優勢直接轉化為自身的經濟利益。
“現在雖然脫鉤改制,但利益關系并沒有被實質性地斬斷,目前國資委下屬的央企審計業務仍要從國資委指定的會計師事務所中選擇,企業在選擇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方面的自主權被剝奪。”財政部一位人士表示。
在這種行政干預市場的模式下,那些通過行政權力獲得市場服務份額的會計師事務所,其市場份額與服務質量無關,關鍵是你的人脈關系。
“國家賦予政府部門權力,國家的權力是無限的,政府部門如果沒有約束而任意使用國家的權力就會產生‘尋租’的機會和土壤。”一位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董事長說。
在這種理念的主導下,權力的尋租也滲透到了企業界,在業內,回扣已經成為部分企業公開奉行的行業規范,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收入的三成要用來上下打點,而這些錢大部分落進了企業財務總監甚至更高層領導的口袋當中。在一些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中,這些費用有可能高達其業務收入的一半。
注冊會計師法修訂十年未果
《注冊會計師法》自1994年實施以來,對規范注冊會計師行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法律規定的一些內容明顯滯后,難以適應行業的需要。注冊會計師行業業務范圍不清、法律責任不清、行業協會和行政部門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難以解決。業界呼吁修改《注冊會計師法》的聲音由來已久。
1999年初,在全國人大會上,當時的財政部長項懷誠在報告中提出要對《注冊會計師法》進行修訂,得到人大會議同意;時任副總理的李嵐清也在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有關批示中,要求財政部抓緊《注冊會計師法》的修訂工作;1999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就同意了財政部關于修訂《注冊會計師法》的意見。
同年,財政部條法司和注冊會計師協會就與《注冊會計師法》修訂內容相關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體制、法律責任、事務所組織形式等進行調研,形成了《注冊會計師法》修訂稿第一稿。但是《注冊會計師法》征求意見稿一出臺就遭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
諸多業內人士把此次“變法”當成找回行業信譽和規范的惟一機會,但修訂草案讓他們失望之極。業界對修訂草案的主要意見集中在地方注協的性質和職能定位不清上,從目前的情形看,注協仍然沒有實現規范的行業自律,而成為一個模糊的準政府機構。
在注協系統內部,許多人希望能擁有會計師事務所的審批權和監督權。
“我們經過對幾十個國家的調研發現,在國外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將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督權賦予行業協會的,行業準則的建設、行業的自律性檢查這些都是由協會來做的,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攬過來,這個行業專業性太強了,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才和時間。”一位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人士對記者說。
“注冊會計師協會是由財政部直接領導的司局級單位,由財政部進行監督指導,但協會的行政職能2002年劃轉給了財政部,財政部的監督司、會計司、條法司各分到了一部分,和我們注協都是平級單位,誰也不能領導誰,這就造成了權力分割”。
“行業協會原來對自己的定位還比較清楚,基本上行業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管,但是2002年行政職能劃轉之后,很多權力上交給了財政部,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批權,會計師考試和注冊以及行業的自律監管,這些事情到底由誰來辦,這些職能到底歸誰還沒有定論。”2003年財政部發表了《關于修訂我國注冊會計師法的若干思考》的官方文章。
業界普遍認為,這是財政部關于《注冊會計師法》修訂思路的系統闡述。
這篇文章對政府和協會作了分工:政府的職能是:對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對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的章程進行備案審查;審批會計師事務所;對違法違規的會計師事務所實施行政處罰;辦理行政復議、應訴案件;制定注冊會計師行業法規制度;審批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職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對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的職業規則等制度進行備案審查。而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職能就變成:制定職業道德和規則,教育培訓,反映行業的呼聲,維權,提供業務指導。從以上的分工可以看出,凡是帶有認可審批意義的職能,全部交給財政部,協會變成了俱樂部。
“我認為這不符合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方向。”一位協會人士說。
“其實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上級部門還不止這些,審計、工商、稅務、證監會都有權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督檢查。”一位曾經就職財政部的人士說。
權力意味著部門的利益,多方角逐下,權力無法分配,導致《注冊會計師法》多年來一直停留在草案階段。
“現在我們還在進行努力研究,但是很多問題并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這里面矛盾重重,有些問題也不是我們能解決的。”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一位人士說。
政府信任“四大”
“可以說國家一味地強調外資的先進性,忽略了對民族產業的保護。”一位在會計師行業從業多年的人士說:“如果到日本就會發現,那里根本見不到‘四大’的牌子,‘四大’在那里只能是與本地所成立合作所,但不能使用原有的品牌,印度也是如此。”“1979年改革開放伊始國家就把‘四大’引進來,四大可以說沒有花一點成本就攫取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大量的優秀人才也就此流失,每年從名牌高校畢業的優秀學生對‘四大’都是趨之若鶩”。
“中國人有個習慣就是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政府當初引進‘四大’是否是基于客觀的分析而做出的決定呢?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
更何況我們引進的‘四大’其實也并不是外來的,而大部分是香港‘四大’,與國際‘四大’還是有區別的”。
銀廣夏事件后的“雙重審計”規定更無疑給“四大”欽定了巨量業務。
銀廣夏、鄭百文、九洲等上市公司造假而引發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譽危機,出于對外資會計師事務所的充分信任,證監會2001年12月31日發布的《關于A股公司做好補充審計工作的通知》中,第二條規定,2002年1月1日起向證監會報送材料,申請在證券市場再籌資的A股公司,其最近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應進行補充審計,最近一期的財務報告應分別經國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審閱。按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中期法定財務報告需經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也需要提供經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同期補充財務報告。
該項方案的內容從內部討論到形成決策的過程始終是保密的,直到執行的前一天才予以發布,但這仍擋不住來自各方面的質疑之聲。
上市公司均要求聘請國內和境外會計師事務所“雙重”審計,使得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獲取了上市公司法定的特殊執業資格,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劣勢愈來愈顯現,“四大”高昂的收費也加重了企業的審計成本。
有學者提出外資事務所并不可信,也經常陷入各種訴訟當中,更有學者提出這項規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本身的法律正當性和日后的公信力遭到了各方的質疑。
雙重審計規定雖然因安然事件而最終沒有出臺,但其影響是巨大的,它傳遞出一個聲音,就是政府對國內會計師的不信任。
“像建設銀行這樣占國家金融資本相當比重的大型金融企業都交給外國人去審計,將會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中科院一位學者表示。
“本土”面臨整體淪陷
業務上不能與之抗衡,不如搭“四大”的順風車索性合并,但在合并問題上,本土的會計師事務所顯然也是絲毫沒有占到便宜。
2001年2月8日,安永與大華宣布合并,成立安永大華,吸收大華的七名合伙人。據稱在當時的合并儀式上曾經有不少政府領導人到場祝賀,認為這是國際合作的一次盛舉。大華當時是國內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擁有300多名員工,營業額年均6000萬元左右,但合并后安永對大華的人沒有實行同工同酬,且差距顯著,在晉升待遇和出差補貼上也非常不公平,導致人員和客戶大量流失。如今的安永大華已經人丁寥落。
而現在面臨同樣命運的天健是由原來財政部出來的員工組建而成,曾經因特殊的背景受到財政部的單獨照顧而獲得執行證券及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組建之初就號稱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并于2000年6月與深圳天健(信德)會計師事務所、浙江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廈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重慶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遼寧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等聯合組建為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集團,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但現在也難免落入他人之手,當年的意氣風發已不復存在。
本報記者陳光、010-6319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