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關村電腦節開幕式在海淀展覽館揭開帷幕,活動以慶祝中關村1984年注冊的十幾家企業的20歲生日結束。資料圖片
起點
十幾年前的中關村曾經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更多的傳奇人物令人敬慕,張旋龍、王選、萬潤南、段永基、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吳曉軍……人們滿心喜悅地在這里看到了硅谷的雛形,“中國硅谷”之稱不脛而走,懷著各種想法和心情到這里聚集的人,將中關村從一個簡陋的小村變成了喧鬧的電子貿易集中地。
從并不嚴格的意義上說,1982年京海掛牌是中國IT產業探索的開始,在隨后的“兩通兩海”時代,中關村能做的事情就是從國外了解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產品,并通過貿易的手段將這些東西帶到國內來,一邊培育市場,一邊完成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原始積累。
當然在此過程中也牽扯到技術環節,也有技術因素,這就是為什么中關村第一批創業者無論大小,基本都具備一定技術背景的根本原因。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IT產業所謂的技術因素只是存在于應用環節上,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翻譯”的工作。
在這一時期,“技工貿”的定位也隨即確立,除了張旋龍這樣的“異類”純商人,集中在中關村大大小小的公司里,頭頭腦腦幾乎都是“老師”。
但正如前面敘述到的,中關村當時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通過貿易的手段將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帶入國內,實際上,“技工貿”定位下的現實仍是“貿”字當先。只不過,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漢卡、長城0520等產品的成功讓人對事實產生了“錯覺”。
“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四通的鐵皮房子,兩層樓的鐵皮房子,里面是木頭的,外面包著鐵皮。樓下賣元器件,樓上坐著萬潤南、萬潤南的父親、沈國君、王安時等人。”圈內著名作家劉韌在《中關村關系譜》當中如此描繪張旋龍眼中的中關村,“當時的那條土路還沒有現在街道的一半寬,路的兩邊都是麥田”,那時正好是1984年,中關村的面貌還恰如它的名稱。
張旋龍當時以“香港金山公司總經理”的頭街來到村里淘金,時年28歲。
轉眼20年過去了,中關村仍舊叫做中關村,但塵土飛揚的小馬路一擴再擴,被雙向六車道的白頤路取代。
20年后,張旋龍已經是中關村教父級的人物。
20年,四通也曾經輝煌一時,然后重歸平淡,當時鐵皮房子里面的眾人,大多數已各奔東西。在它的原址上,現在蓋起了兩棟大廈,一棟叫海龍,一棟叫鼎好,每天進出的人川流不息,那里已經徹底成為一個電子產品貿易集散地。
1984年時,張旋龍以及其他像張旋龍一樣的人物邁進中關村的那一小步,也是中關村乃至整個中國IT產業的第一步。
代理與“倒賣批文”
做代理與“倒賣批文”是大多數中關村早期企業的主要業務
1984年時,中國的IT產品主要來自進口,那時候香港金山主要是和部委做生意,憑借著香港金山公司這塊“株洲電子研究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招牌”,幫助部委和科研院做進出口貿易,貨物包括PC和配套產品。
1984年底張旋龍走進中關村的時候,香港金山公司還只有十幾個人,年營業額不足100萬美元,連給IBM做正式代理都還不夠資格,因此就只好“做IBM代理的代理,或者代理的代理的代理”。同時也給NEC、AST做“代理的代理”。
1982年底,中科院計算所負責機房建設的工程師王洪德創辦京海,主要做計算機機房建設和相關業務。這是“兩通兩海”中的第一家,同時也是非嚴格意義上中關村IT企業的第一家。到1984年的時候,京海已經完成2700萬元產值,400萬元利潤。
1983年的“五四青年節”,中科院物理所“管檔案”的陳慶振創辦科海,打出的口號是“科技成果轉化”,但最終做的具體業務卻是貿易。
當時做PC最需要的是進口許可證,即通稱的批文,“倒賣批文”的業務模式讓當時很多人覺得陳慶振只不過是個做投機倒把的。所以科海就一直被批也在被查。但這并沒有影響到科海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4年之后,科海營業額突破億元。
“民營企業拿不到從國外進口電腦的批文,國營企業有,但要它也沒用。科海就去國營企業買批文,倒計算機,這樣做利潤最高,處在‘中關村食物鏈’的高端。”后來,劉韌在自己的書中這樣記載。
萬潤南創辦的四通成立于1984年,在創辦初期只銷售打印機。一直到與香港金山合作了一次500臺PC的“大生意”,才開始涉足整機。
“兩通兩海”當中最后成立的是信通,由中科院科學儀器廠的金燕靜在1984年底創辦。但由于被牽扯進走私案當中,最后未得善終。
香港金山在1984年進中關村時帶來的業務模式上也正是整個中關村企業最主要的商業模式。或者說,張旋龍進入中關村之后,為“兩通兩海”乃至整個中關村證明了圍繞PC的“貿易”的可行性問題,并提供了一種成型的解決方案,某種意義上是以上游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現。
所以1984年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年。“那時中關村一下子起來了一大批企業。”海淀區副區長于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最普通的是驗收機器,或者是給類似兩通兩海這樣的大企業做代理或者服務。”“所有人做的事情都是做進出口貿易,或者是為此服務。”于軍形容當時的中關村說。
就在這個中關村的第一次“高潮”中,又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柳傳志,1984年,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持下創辦聯想,啟動資金為20萬元,算上他自己,整個聯想有11個人。
“技工貿”的定位
雖然“技工貿”是國家相關部門所希望的定位,但貿易在中關村始終是主流
到1986年底,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家隊”進入了中關村。
1990年前,中關村人引進的國外電腦主要包括IBM、AST、蘋果等品牌,主要市場是部委和機關市場。由于國家政策(計算機產品進口許可證)的保護,國內主要是“長城0520”占據主流。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長城0520”。
其實,這是中國第一臺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微型計算機,它紅極一時,并曾經被譽為“中國IT產業的希望”。1986年12月12日,長城0520開發出來之后的第二年,原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副局長王之領導著這款微機的開發組創辦長城公司。在隨后的4年時間內,進口許可證制度的保護下,長城活得非常滋潤。
“長城代表了那個時代國家對IT產業的指導方向。”劉韌說。
也許正是看到這一趨勢,在中關村忙著做“倒爺”的“游擊隊”也紛紛做起正規軍。
1987年,張旋龍策動香港金山在珠海開始組裝整機。那時候IBM的PC在中關村的價格是3萬元人民幣,長城0520賣兩萬多元一臺,而金山的SuperPC出來之后市場價是1萬多元,憑借價格優勢和四通的銷售渠道,迅速躥紅中關村。
不過,當時四通沒有錢,萬潤南問張旋龍能不能做代銷,先賣再付錢,張旋龍同意了。可是做了幾單之后,又將總代權共享給張玉峰,而后者代表的公司名叫方正。
當時還有一個年輕人,叫求伯君,在四通做程序員,設計出了一款漢卡,就是能讓每一種電腦都能像0520一樣支持漢字。不過四通自己對漢卡并不感冒,于是求伯君就找到了張旋龍。張旋龍馬上就來了興趣,找張玉峰一起,每人投了8萬美元。
后來的事實證明張旋龍是對的。求伯君搞出來的“方正金山漢卡”最后在市場上占據了55%的份額,掙到一個多億。求伯君代表了中關村民營企業在技術上的興起,也是中國程序員和“中國技術”的第一次大勝,盡管成功原因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保護。
198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中關村周圍100平方公里范圍內,成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其“政策地位”與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沿海開放城市達到了同一高度。中關村在國家對(下轉B43版)藎藎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