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填中航油40億元窟窿
中石化、中石油無意挽救中航油;分析人士稱,中航油債務很可能由政府承擔 2004年12月10日,上海一股民在證券交易所的大盤下看“中航油”巨虧事件新聞報道。南山攝
已經被媒體關注數日的中航油事件,仍然處于懸念之中。國資委是否出手拯救、如何拯救成為這一事件重要關注點。此前,有分析稱,中石化和中石油應該最有可能出資挽救中航油。但記者昨天與上述兩部門聯系,對方均予以否認。
國家發改委國外資金利用司的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家發改委也介入了這一事件的解決方案中,但因為中航油屬于國資委管轄范圍,具體情況主要由國資委來負責,至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否會介入收購,也將由國資委來操作。國資委新聞辦一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指出相關處理事宜還在進展中。
中石化中石油“冷看”中航油事件
中石化不會采取資本手段參股中航油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新加坡公司,幫其填補逾40億元的窟窿,也不會貿然高價介入中航油,寧愿等待國家行政劃分打破壟斷再直接進入航油市場。昨日,中石化董秘局一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中石油辦公廳相關負責人也告訴本報記者,公司暫時沒有這種意向。
此前,國資委新聞發言人杜源泉曾透露,目前新加坡公司正在尋求戰略投資者,擬進行債務重組,這是盡量減少各方損失、解決問題的較為有效的方案。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國內只有中石油、中石化有望成為國資委所透露的戰略投資者。
12月10日,杜源泉表示,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開展的指數期貨業務屬違規越權炒作行為。該業務嚴重違反決策執行程序,經營決策嚴重失誤,形成巨額虧損。國資委正密切關注中航油事件的發展,待事件妥善解決后,將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并通報各中央企業認真吸取教訓,建立和完善境外企業監管和經營風險監控的機制。他同時指出,新加坡公司石油指數期貨業務發生的經營虧損,應當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處理損失的商業化規則運作。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雞肋?
中石化董秘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出現這樣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其欠下5億多美元巨債,其次該公司已經聲名狼藉,已經不是一個好的資產,像新加坡公司這樣的貿易公司,在香港一元錢就可以注冊一家,中石化沒有必要花費巨額資金填補這個窟窿。他說中石化無意高價介入中航油,因為隨著中國入世,非貿易壁壘逐漸被打破,航油市場的壟斷隨時會隨著國家行政劃分框架的改變而被打破,中石化沒有必要為著急進入這個市場投入高價。
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認為,新加坡公司作為國外的上市公司,并沒有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因為這個市場的壟斷,新加坡公司在以往的套期保值業務中買貴了有國內的航空公司來幫其消化,買賺了就是自己盈利了,所以才讓這個公司逐漸發展壯大了。他指出,全面考慮這一事件,根本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放開燃油市場,并加快民營企業的進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燃料油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戰略產品,與石油安全相聯系,從國家整體戰略來講,作為一種特殊產品或者一個特殊領域,具有一種特殊的優先權的適當介入,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可以理解。同時國資委對中航油事件的全面介入應該也是基于此考慮,如果這一國有資產流入國外應該無益。從大局來看,國有大企業的監管問題的解決是勢在必行的,國資委作為產權代表,應當對處在不同位置上的管理人員一定的授權合理性,用一定的監管制度防止負責人“賭一把”的可能性;同時國有企業應該全面認識到一些衍生的金融工具的使用風險問題,金融工具不是不能用,在什么情況下用要有詳細的規范進行約束。
國資委急需引入戰略投資者
韓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加坡公司是在新加坡注冊的,是在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交易所等相關機構的監管范圍之內,該企業竟然還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可見“中航油事件”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責任應在新加坡監管機構。新加坡公司沒有按照國家要求操作,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后,其總經理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像“押大押小”一樣的高風險金融賭注行為———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
韓認為,國資委如果不能幫其找到合適的戰略投資者,中航油又沒有能力償還債務,很可能將由國家承擔,所以找到戰略投資者應該是解決讓國資委兩難的“中航油事件”最有效的方案。
從管理上來看,母公司中航油也具有相當的責任。
但中航油屬于中國民航總局管轄范圍內,中國民航本身并非能源管理機構,風險控制和監管不足的問題難免存在。對于國資委來說,因為新加坡公司并非在其管轄下出的問題,本來不負有主要責任,但是我國國有企業在海外上市的影響很大,如果我國政府置之不理難免會損傷股民的信心,這也是使國資委陷入兩難的主要原因。
本報記者王冰凝
鏈接
中航油集團“縱容”陳久霖
財經》雜志披露,中航油集團若及時制止違規行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虧損本可控制在1.8億美元
12月13日出版的《財經》雜志以《成敗陳久霖》為題發表長篇調查報道,刊登了此次中國航油(新加坡)期市翻船事件的始末。據《財經》報道,多年在海外打拼、如今在期貨市場上鑄成大錯的陳久霖,對于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其實缺乏最起碼的常識。
中航油(新加坡)進入石油期權交易市場始于2003年下半年,年底公司的盤位是空頭200萬桶,而且賺了錢。這顯示該公司當時已明顯違背《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涉身險地,從事投機性交易。
隨著2004年石油價格一路上漲,到3月28日,公司已經出現580萬美元賬面虧損。陳遂決定以展期掩蓋賬面虧損,致使交易盤位放大。至6月,公司因期權交易導致的賬面虧損已擴大至3500萬美元。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權總交易量已達到5200萬桶之巨,超過公司每年實際進口量三倍以上,公司賬面虧損已達1.8億美元,公司現金全部耗盡。
10月10日以后,陳向母公司中國航油集團寫出報告請求救助。中國航油集團本應立即對此違規操作進行制止,強令其擇機斬倉。恰恰相反,集團領導竟不顧國內監管部門有關風險控制的規定,決定對此瘋狂的賭徒行為施行救助。10月20日,中國航油集團以私募方式賣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獲資1.08億美元,立即交給中航油(新加坡)補倉。此舉愈發使上市公司深陷泥淖。
《財經》披露的事實顯示,從10月10日,中國航油集團管理層的縱容、猶豫和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其實是此次中航油(新加坡)的虧損后期被加倍放大,高達5.5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分析
陳久霖緣何處于“監管之外”
5.5億美元灰飛煙滅。誰負直接責任,誰負監管責任?
報道表明,中航油事件的有關責任人將被追究法律責任。“有關責任人”肯定包括陳久霖,陳所經營的是國有資產,那么陳如何就能處于國資委的監管之外?
據新華社稱,中航油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監控機制形同虛設,陳久霖違規操作一年多無人知曉。
記者調查了解到,新加坡公司從事以上交易歷時一年多,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直到保證金支付問題難以解決、經營難以為繼時,新加坡公司才向集團公司緊急報告,但仍沒有說明實情。
對此,新華社的報道中解釋說,中國航油集團公司“控制”不了陳久霖。陳久霖在中國航油集團公司重組、與民航總局脫鉤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脫鉤后,上級管理部門提出要提拔陳久霖擔任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絕大多數人不同意。但上級主管單位領導說:“這是上級已經做出的決定。”
即便陳久霖這樣走上了領導崗位,如果有完善的機制約束,也許還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可惜的是,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的內部監督控制機制形同虛設。
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陳久霖一人的“天下”。今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經在石油期貨交易上面臨3580萬美元的潛在虧損,仍追加了錯誤方向“做空”的資金。
由于陳久霖在場外進行交易,集團公司通過正常的財務報表沒有發現陳久霖的秘密。新加坡當地的監督機構也沒有發現,中國航油集團新加坡公司還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風險管理制度也形同虛設。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風險委員會,制定了風險管理手冊。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但陳久霖從來不報,集團公司也沒有制衡的辦法。今年6月,陳久霖還在新加坡公開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負責幫助客戶采購,傭金收入相對穩定,風險很低,不會受到油價高低的影響。在具體期貨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嚴格的風險管理系統總體控制下,不存在較大風險。
綜合新華社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