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對于外資銀行也是必須應對的變局。本報記者康亞風攝
12月11日,中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進入了又一個發展階段,將更直接地面對外資競爭者。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的承諾,在11日,也即三年過渡期正式結束后,非本土保險公司可以在國內團險、健康險、養老金、年金等領域與本土保險公司展開全面競爭,而外資的銀行機構則可以在更多的中國城市,包括北京,開展人民幣業務,直接從中資銀行的碗中“搶肉吃”。
中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如何應對這一變局,本報已經刊載過有關文章。另一方面,這一變化對于外資機構來說同樣需要考慮如何應對,就此,本報專訪了兩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資機構的高層人士。其中,渣打銀行是全球知名的金融機構,而中宏保險是1996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已經擁有8年實戰經驗。這兩家公司進入中國業務量也已有一定的基礎,對于中國進一步開放銀行及保險業,兩位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沒有取代中資銀行的能力
訪渣打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左自鵬
“在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后,渣打銀行的客戶群并沒有很大的變化。渣打將繼續在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尋找一些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企業客戶!薄岸唐趤砜,外資銀行在北京市場的人民幣業務從無到有,可能使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稍有下降,但是長期來看,通過中外資銀行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合作,中資銀行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新京報》:為開辦人民幣業務,渣打銀行北京分行做了哪些準備?在市場準入方面又做了哪些準備?
左自鵬:早在兩年前,我們就已經在積極準備做人民幣業務了,因為做人民幣業務要符合好多條件,包括必須要連續兩年盈利這一項,所以兩年前我們就開始把北京分行的業務推上去,現在已經有比較穩定的盈利記錄。
但我們還有其他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經營人民幣業務的人員配置,相關培訓和營業規章制度等都要做出來,這方面的事情我們一直在做。
即使在人民幣業務獲得批準后,也需要監管部門認為我們在培訓、人員配置和規章制度全都完善后,才做出最后批復,我們憑這一批復到工商管理局登記變更我們的營業執照之后,才能正式開展人民幣業務。
人民幣業務明年開展
《新京報》:渣打的人民幣業務什么時候正式開始,你們的這項業務的目標客戶群又是哪些?
左自鵬:如果順利的話,我希望明年第一季度把所有的事情做完,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
在經營人民幣業務后,我們的客戶群不會出現很大的變化。增加人民幣業務,只能說我們的工具多了,能夠做的業務范圍廣了,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發展與客戶的關系。從客戶的選擇來說,沒有因為要開展人民幣業務而做根本性的改變。
目前,我們的客戶可以分3類:跨國公司、銀行與金融機構、大型的本地企業。另一方面鎖定的幾個行業都是國家比較支持的,如石油、通信、制造業、汽車、能源交通等。我們會在這些行業里面尋找本身有競爭力、財務健全的、并且需要我們提供增值服務的一些公司。
《新京報》:這些企業也都是中資銀行的企業客戶,你怎么看待和中資銀行的競爭?
左自鵬:我們從來沒覺得要跟本地銀行在這些領域進行直接競爭。我們沒有取代他們的意愿,同時也沒有能力去做這樣的競爭。
我們重點發展的是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領域,比如一些很大的石油公司需要一個很大的融資,他們可能會先找本地銀行。但如果他們同時在中東有個項目,要找一些銀行在國際上做融資安排,我們就有能力去做,反之這是很多中資銀行無法兼顧的。
從客戶角度來講,應該有一個比較健康的銀行關系網絡:本地銀行幫助公司在本土的發展,國際銀行、外資銀行幫助公司進行地區性、國際性的發展。當然在某些領域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覺得競爭范圍的影響并不大,不會根本性影響到本地銀行在客戶中的地位,外資銀行只是增加一定份額而已。
在北京,從數據上看,因為是從無到有,所以外資銀行在人民幣業務上的比例肯定會增加,也就是本土銀行的市場份額比例會下降。但是從國外經驗來看,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亞洲,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一般都不會超過10%至15%.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是3%左右,如果未來十年能達到10%,我覺得就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所以短期來看,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會稍有下降,但是長期來看,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技術和制度設計等等。通過中外資銀行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合作,中資銀行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直接合作很簡單,比如說做銀團貸款,中資銀行在當中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怎么去定價、怎么做貸款協議,坦白講目前本地銀行做貸款很少有像外資銀行這么嚴格的。
間接合作方面,比如在資金管理方面的合作協議,或者更進一步,有些外資銀行參股本地銀行。
以中間業務取勝
《新京報》:眾所周知,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很高。那么,在進入中國后,渣打銀行的盈利模式是否還會是這樣?你如何看待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
左自鵬:我們的盈利模式當然不會發生變化。人民幣業務只是讓我們多了一個工具而已,經營模式不會因此變化。外資銀行對股本回報率看得很重,單純做傳統的存貸業務,一定達不到這個要求,比如說資本回報率。所以我們必須要發展一些不需動資本金的業務,那我們肯定要對中間業務大力發展。
長遠來講,中資銀行也必須要發展中間業務,但是有個時間上的問題,而且目前來講中資銀行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要解決,比如說資產質量,傳統本業的經營理念等等。中間業務雖然不需太多資本金投入,但仍是需要很大的資本設施、人員的投入,成本也比較高。而且中間業務的投入不是短時間的問題,它是一個長期的投入,所以我覺得本地銀行應該是把它作為一個中長期發展戰略,目前焦點應該還是放在本業上,把經營效果做得好一些,把產品做得好一些,在服務概念和資產指數上面做好工作,然后自然就會過渡到發展中間業務的階段。
《新京報》:你認為,在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放開后,中外資銀行的人才是否會發生較大規模的轉移?
左自鵬:我想應該會有比較多一些的交流,銀行業本來就是一個人員流動性比較高的行業。我也希望看到多一些的有秩序的人才的交流轉移,這對整個銀行業是好事。因為通過人才的轉移,本地銀行的總體水平會得以提高,那對整個銀行業的發展有推動力。
因為現在發展很快,很多外資銀行要發展,本地銀行也要發展。人才很缺乏,特別是有經驗、有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需求特別的大。我希望看到有競爭,也希望看到有人才轉移。本地人應該多一些機會去外資銀行發展,另一方面,有不少外資銀行的工作人員很有興趣去參與本地銀行的管理,這是雙向的。
《新京報》:你們的經營能得到母公司的哪些“后盾”支持,這一支持對渣打在中國本地的業務拓展有多大促進作用?
左自鵬:北京分行也好,上海分行也好,或者整個渣打中國區也好,雖然都是獨立的法人地位,但業務是跟整個集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業務的開展上,我們會得到集團基金的支持、產品的支持、人員的支持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一些外資銀行不同的是,我們基本沒有地域上的分割,都跟著客戶走。比如國內一個很大的石油公司,本部在北京,在中東有一個項目,在非洲有一個項目,在香港有一個進出口公司。那渣打銀行的配置也會與其一致,在中東、非洲和香港配備團隊,并由北京的全球客戶經理進行統一調配。如果一個客戶對我們在海外業務的服務滿意,就會和我們在中國的關系很好。這也是相對本地銀行我們占優勢的地方。
本報記者周揚實習生賈浩森
本土化的過程并不輕松
訪中宏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李卓杰
“當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的外資公司有可能會調整一下步驟,但是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更不會盲目加快擴張的步伐。”“應該說外資公司的本土化和中資公司的國際化一樣,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個過程。”
《新京報》:12月11日中國保險市場全面放開后,你們會不會加快擴張的速度?會不會調整公司的發展策略?
李卓杰:當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的外資公司有可能會調整一下步驟,但是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更不會盲目加快擴張的步伐。估計以后各公司會以每年開業兩至三個分公司、進入兩三個城市的速度拓展。要實現這樣的速度,必須大力培養本地的員工,要以此來配合市場的開放。
進入中國8年來,其實中宏預定的策略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全國保險市場的開放時間表還不是很清晰,所以中宏當時的想法就是希望把握住這個機會,爭取做得很好,僅僅立足于上海市場本身。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談判的結果已經基本清楚,保險業開放時間表大致出來的時候,我們才開始規劃將中宏保險發展成一家全國性的保險公司。
進軍團險才是主流
《新京報》:現在國內的保險公司很擔心,市場開放后外資公司會帶來全新“營銷革命”。同時他們認為目前國內團險市場很難盈利,開放初期又可能會面臨價格戰,因此外資公司不會輕易介入這個市場。
李卓杰:在營銷方面,其實國際上已有的渠道概念目前國內基本上都已經有了,比如說公司直接銷售、經紀人公司代理。只不過現在中國還不允許個險的代理人同時銷售團險產品,可能是考慮到營銷團險產品所需的技術比較多,擔心個險的代理人沒有能力應付公司客戶的產品和服務。其實我們認為完全可以通過培訓、執業考試等手段逐步放開這一渠道。
從國外的經驗看,團險產品主要是定期壽險、健康險、醫療險、意外險,這些險種一般都是一年一續約,所以客戶的選擇性很大。如果要在團險業務上盈利,保險公司不僅必須在服務、價格、產品、風險管控上都具有足夠的優勢,而且必須形成很大的業務規模。這是團險有別于個險的一個特點,也是我們在國外得到的經驗。
也許有外資公司在開放初期不會介入團險市場,但是這不是主流的想法。如果要等時機的話,誰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現最好的時機,旁觀者永遠都等不到最好的時機,必須要走出第一步。只有成為了市場的一個載體,才能對法規有所了解,積累市場經驗,從經驗中改善經營策略和不斷成長。
《新京報》:業內人士認為,合資公司本土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了解中國的特有規則,對于團險市場來說這個尤其重要,中宏是這么判斷的嗎?
李卓杰:特有規則是否存在很難說,但是中國的團險市場確實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來自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現有的社保體制,比如說,現在私有企業還比較少,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還是團險市場的主要客戶,可能在這方面中資企業在客觀上會具有優勢。但是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私有企業以及外資公司會越來越多,而這方面應該外資公司更具有優勢。因此,除了中方股東的支持外,我們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兩個市場上。
本土化并不易
《新京報》:很多人把入世后的開放看做中資公司“國際化”和外資公司“本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什么工作?
李卓杰:本土化主要是人力資源的本土化,將來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市場空間有很多,但是目前外資公司在人才培養上還是不能做到把握住所有的機會。其他主要是在由小轉大的過程中進入不同地域的市場帶來的問題。雖然在概念上會知道每個地域有文化差異,但是如何分析這種差異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且在實踐中表現出來,這是很難在短期內做到的。
比如說,北京市場上與投資相關的保險產品,如投資連接保險、萬能險已經開始轉熱,但是上海市場還是會更多關注保障類的產品,兩地消費者對加息的反應不同。而產品的開發權在外資保險的總公司,總公司是否能熟悉中國不同地區的特色?就形成了挑戰。應該說外資公司的本土化和中資公司的國際化一樣,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個過程。
本報記者盛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