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式批準進入的外資企業只有20多家,但實際進入者超過300家
入世承諾
除對化肥的零售和超過30家分店且銷售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不同種類和品牌商品的連鎖店所銷售產品種類有所限制以外,取消其余所有限制。 如何在保護本土企業的同時有效吸引外資,考驗著政府有關部門。本報記者韓萌攝
沒有哪個行業像零售業這樣,在入世后短短的三年期間引起如此巨大的爭議、關注和困惑。
2002年春天那場民營零售企業家的“炮轟”事件、家樂福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違規開店事件,一次又一次點燃了人們對于政府疏于監管的聲討浪潮。一時間,“過度開放”幾乎成為零售業的代名詞。2004年12月11日,零售業三年的保護期走到了盡頭。此時審視我們的零售業版圖,代表最先進零售業態的大賣場,外資在其中所控制的份額占到50%以上;政府正式批準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雖然只有20多家,但實際上進入中國的外資商業企業卻超過了300家。
外商迅速在華擴張
入世三年后,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業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進入我國,悄然改變了零售市場的格局。
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總銷售額約為2108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6%.但在外資進入較多的城市,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銷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超過10%.其中已有6家外資商業企業進入全國前30位連鎖企業,銷售額占前30家連鎖企業總銷售額的18.3%.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外資零售企業成長性好于內資,外商連鎖零售企業的單位營業面積創造的月銷售額和門店月均零售額,都遠遠高于內資企業。到目前為止,政府正式批準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雖然只有20多家,但實際上進入中國的外資商業企業卻超過了300家。
全面開放前夕,外資零售企業的擴張明顯提速。三大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更是祭出了中國擴軍時間表。沃爾瑪總裁李斯閣11月3日在京宣布,在目前40多家分店的基礎上,沃爾瑪年底前要再開3家店,明年的開店數量一定多于今年的12家。而家樂福今年在中國的新開店數達到15家,家樂福中國總裁讓·呂克·舍羅表示:這在家樂福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地域、控股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取消之時,外資零售企業開始使用并購這把利器來實現快速擴張。近期,各大外資零售企業均成立專門負責公司對外并購的部門尋找“獵物”。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Tesco通過并購臺灣頂新集團旗下的樂購超市,一夜之間進入內地市場。近期,來自外資零售企業并購的消息不斷。國內的民營企業諾衡集團諾瑪特大賣場被臺灣的統一集團看上后不久;英國翠豐集團旗下的百安居建材超市又收購了諾衡旗下的5家普爾斯馬特日用消費品會員店,改建為建材超市。
在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的市場逐漸走向飽和之際,外資零售商已經率先將觸角伸向了西部和二線城市。沃爾瑪總裁李斯閣表示,零售業開放后,一些限制的取消,讓外資企業進入二三線城市的道路更加暢通無阻。據悉,家樂福也制訂了向西部地區和華南地區擴張的計劃;麥德龍也正在部署以長江三角洲為基地,實現向全國布局的戰略。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教授認為,未來3-5年內,外國零售企業在中國將從進入期轉向全面、快速的擴張期。麥肯錫公司的分析也認為:在未來3-5年內,中國零售市場的主導權將在外資企業手中,其中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掌握,30%的市場將由中國國家級零售巨頭把持,剩下10%則掌握在國內地區性零售巨頭手中。
中國培育零售航母
為了保障我國流通業安全,國家開始扶持本土零售企業快速發展壯大。今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京主持召開流通企業改革與發展座談會時表示,為應對中國零售業即將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中央決定通過5~8年的時間,培養出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超級零售航母”。
今年7月末,國家商務部確定并正式公布了我國擬重點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名單,至此我國流通業“國家隊”正式亮相。據悉,政府將在政策上給予企業一些優惠,甚至會給予一些資金上的扶持。
百聯集團的誕生就是國家重點扶持的示范工程。2003年4月份,由上海一百、華聯、友誼、物資總公司四家企業整合而成的上海百聯正式掛牌成立,由此打造了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商貿流通“航空母艦”。組建后的百聯集團總資產規模近280億元,銷售收入近700億元,擁有遍布全國20余省市的4000多家營業網點,基本涵蓋了國際商貿領域的所有業態。經過一年多的整合,11月26日,百聯集團旗下的第一百貨已經成功采用吸收合并方式在A股市場上市,為百聯今后的整體上市搭建了一個較好的平臺。
據悉,百聯集團今年在全國要拓展1000家網點,5年內在長三角開設3200家網點。百聯集團董事長張新生對零售業的競爭感觸頗深:組建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既是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流通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利用我們現有的優勢,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建立起一支足以與外資抗衡的力量,我們將被市場所淘汰。”
作為被重點扶持的20家大型流通企業之一,北京華聯集團11月底剛從家樂福“挖”來其中國區副總裁陳耀東出任北京華聯下屬上市公司華聯綜超董事長。陳耀東的加盟也預示著北京華聯將首先加強超市業務。陳加盟后,即刻宣布了華聯集團明年發展戰略將以開店和收購兩塊并重。華聯明年的兼并重組目標,鎖定在部分單體零售企業、部分地區性的連鎖企業身上。華聯集團將在明年發展百貨店鋪至50家以上,大型社區綜合超市至200家以上,連鎖超市發展至500家以上,銷售額實現300億元。
極力回避外資鋒芒
由于代表先進零售業態的大賣場當前競爭最為慘烈,為了避免與國際商業巨頭正面沖突,國內的大型零售企業正在試圖通過錯位經營來開拓一片全新的發展空間。如按照百聯集團業態規劃,百聯的發展重點就在于培育購物中心和專業店、專賣店,收縮超市戰線,采用購物中心業態進行全國戰略布局,并計劃在三年內開35-50家購物中心。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市場巨大,正因為其巨大也同時帶來了復雜。消費水平的區域性差異、同一區域內消費群體的多樣性使外資零售商無法簡單地用一種業態和統一的商品結構來解決所有的問題。與百聯有類似想法的國內零售企業不在少數。
華潤集團就通過并購深圳的萬佳百貨及江蘇的蘇果超市來實現其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北京的王府井集團,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都表示出要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思路。王府井集團在百貨店全國遍地開花的同時,其今年年初又與日本伊藤洋華堂合作,準備開出11家食品超市,并且,王府井集團已專門成立了超市事業部,計劃將超市業務長期持續下去。而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新上任的總經理毛平也告訴記者,西單商場也將通過超市來吸引客流,“養”百貨;通過百貨的高毛利率來支撐超市的低價競爭。
監管不力零售業“提前開放”
導致中國零售業落入如此危險境地的,正是我們自己“引狼入室”。
零售過度開放
零售業是外資最早進入的行業之一,但中央政府的開放政策還是比較審慎。1992年,我國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當時,開放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這6個城市和深圳等5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1-2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
但有的企業直接走地方政府路線,由地方政府自行批準一些外商獨資的零售企業、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或是采用中外合資,實際上由外方公司進行管理等各種形式長驅直入。這種現象引起本土零售企業的警醒,2002年春,東方家園建材超市董事長張宏偉組織人力對違規外資零售企業的違規行為進行調查,形成長達100多頁的報告送達高層,這份報告得到了中央高層的肯定批示。這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中國零售過度開放報告”。
全面開放考驗政府監管智慧
如何實現管理上的規范和到位,既使中國零售市場能夠安全有序的發展,又能合理保護中國零售企業的利益不被侵害,使中外零售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政府監管能力在零售業開放后備受考驗。
政府在審視了過去對零售業市場開放的監管疏漏后,已在近幾年做出了一些補救措施。家樂福由于其嚴重的違規進入國內市場,終于在兩年前嘗到了“樂極生悲”的味道:政府勒令家樂福在中國的業務進行全面整改,將其兩家全資擁有的位于東北的超市至少35%的股權出售給一家中國公司。
去年年底,一份由中國商務部起草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辦法》草案下發到了各家外資商業企業。《辦法》將外資在中國商業領域投資過程中無違規行為的列為A級,有違規行為但予以規范的列為B級,違規且未規范的列為C級。像家樂福這樣的B級投資者,違規行為在進行規范后1年內,將不能申請開設新店。此辦法一經公布,在引起了外資一陣驚慌的同時激起了內資的一片叫好聲。雖然,此《辦法》最后仍是無疾而終,但是卻讓外資領略了中國政府的鐵腕政策。
行業亟待聽證制度
記者了解到,中國政府已經參照發達國家政府的做法,對今后中國零售市場的發展進行規范。據悉,今年年底即將出臺的《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管理條例》將對城市商業網點規劃進行規定,今后不是有錢就可以建設,也不是想建在哪里就可以建在哪里。建設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業地產設施項目,必須進行聽證。發改委、規劃、工商、交通、環保等部門,消費者協會以及商業網點所在區街道推選的代表均要參與聽證,開發商經過聽證之后必須拿到書面同意建設意見,方可辦理有關建設手續。建設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網點,還必須到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聽證。今后將對商業網點的統計納入到法定的統計范圍之內,在此基礎上對商業網點的數量、布局、結構,以及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動態的檢測,及時向社會發布信息,引導企業和銀行包括個人投資者決策。此舉將徹底改變我國商業網點結構不清的現狀。據悉,日本、法國等國的政府就是通過制定類似的法律法規等方式以更為合理和隱蔽的方式繼續保持對零售業的嚴格管理和審批。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趙謹報料線索一經采納,獎金至少百元 ,還將進行線索評獎,獎金最高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