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甜
資金來自于實體經濟,卻沒有通過股權或者債權的運作反哺實體,而演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錢荒”源于金融資源錯配的假象,其深層次的原因來自于實體經濟集體失血的恐慌。
驕陽似火之季,也恰是每年各大投資峰會如火的時候。席間大家交換著對今年投資走勢的各種看法,有對下半年發審開閘的期待,有對PE間二級市場的顧慮,更有對實體經濟不振導致項目業績下滑的擔憂。
然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相當一部分投資機構都面臨著同樣的恐慌:手上資金積壓已久,無目標項目可以消化,LP施壓使得下半年投資壓力巨大。
這一現象不僅存在于剛完成資金募集的新晉投資機構,許多老牌PE機構也感受到了相同的壓力。“越是老牌的基金越是不敢亂投。”一位資深投資人如是說。
“我們這一期基金資金到位已經一年多了,團隊看了上百個項目,但是到現在剛勉強投了一個。業績穩定競爭力突出的項目越來越少,即便有不錯的成熟項目,價格也已逼近二級市場。再加上現在A股發審遲遲不開閘,股市跌破2000點,我們已經判斷不了什么樣的企業具備投資價值了。”
這位投資人繼續道:“合伙人會議上,LP追著詢問錢花得怎樣了。按照對他們的承諾,下半年手上還有幾個億的資金要消化。銀行在鬧‘錢荒’,而我現在看到賬上沒花出去的錢就發慌,真是冰火兩重天。”
實體經濟集體失血
投資機構“錢慌”,銀行間“錢荒”,同時出現截然相反的兩種現象,發出的信號卻是一致的-金融資源的錯配和金融行業的“異化”。本應當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工具,在一系列杠桿作用下成為從金融機構到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形成資金空轉。
資金來自于實體經濟,卻沒有通過股權或者債權的運作反哺實體,完全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錢荒”源于金融資源錯配的假象,其深層次的原因來自于實體經濟集體失血的恐慌。這種恐慌通過金融杠桿被無限放大后,傳遞到各個層面,造成了6月份這場金融災難。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投資機構明顯感覺到,實體經濟景氣度下滑,很多拿到風險投資的優質公司業績增幅也低于預期。而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并非行業周期、政策環境等外在因素,也非企業管理以及商業模式等內在問題,更多的來自于融資環境惡化所帶來的經營性現金流不足。
相當多的企業手持訂單,卻因為銀根縮緊而無法實現業績。而有些較為激進的企業為了抓住競爭機會,有些生死邊緣的企業為了保存實力,不得不尋求更靈活的融資手段,杠桿的增加拉高了整體財務成本。
誰是吸血鬼?
企業對資金的渴求,支撐了資金業務的高額回報,變相地鼓勵了民間信貸以及通道業務的滋生,這不僅使得實體經濟失血,更刺激了企業主們開始從實體經濟中抽血。
某投資機構年前投資的一家企業,5000萬的資金打入驗資賬戶,幾日后就被董事長挪作他用。“這筆資金短期內不會全部使用,我放在公司賬戶上只有銀行利息,但是放到小額貸款公司有穩定的30%的年化收益率,這也是讓公司資產增值。”
董事長絲毫沒有隱瞞和侵占的意思,對于這位淳樸的農民企業家來說,這筆賬很簡單:一年民間貸款的資金回報就幾乎抵得上全年辛辛苦苦經營產生的2000萬凈利潤。收益如此之好,為什么不做?
實體經濟的艱難與資金業務的活躍形成鮮明對比,金融資源自然向后者傾斜。此次銀行間的錢荒,彰顯中央在打擊“影子銀行”、去杠桿化方面的決心與努力。
同樣的,對于基金的管理者來說,A股股市不振、新股發審不暢、項目業績不佳,究其原因均來自于實體經濟在金融環境下的空心化。
此次銀行“錢荒”所敲響的警鐘相信會部分引導資金回流實體,屆時投資機構對項目價值的信心將會提振,那些持幣待投、頂著LP壓力的基金管理人也會安撫住恐慌的心態,重新面對更健康的資本市場。
趙甜
現任優勢資本(私募投資)有限公司、財富中國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先后在律師事務所、投資機構從事法律以及投資投行工作,擁有逾十年的專業投資、投資銀行和咨詢服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