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ant you!2016首屆中國波特菲勒獎評選正式開始!基金、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資管能力孰優孰強?請點擊【投票】,選出你心中的最強機構!
金融不是“小確幸”
董希淼
有人說,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小確幸”,要給金融消費者帶來微小但安全、幸福的生活。
“小確幸”一詞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其意思是微小而確定的幸福,也指生活中的小驚喜。這個詞兒由翻譯家林少華直譯而進入漢語,從而在我國流傳開來。
在我國金融領域,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小確幸”成了一些互聯網企業自我宣傳的標簽。一些互聯網企業負責人鼓吹,互聯網金融要成為“小確幸”:“小”就是起點更低、覆蓋更廣;“確”是確定性,人跟人之間建立更好的信任;“幸”是幸福感,消費者以相對更低的利率拿到所需的資金。他們認為,這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區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
然而,這個聽上去很美好的愿望,其實是一朵漂亮而有毒的蘑菇。近些年來,我國金融領域特別是互聯網金融亂象橫生,恐怕也與這種“小確幸”金融觀不無關系。
片面地宣揚小額、普及,結果往往是將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更有一些互聯網平臺,打著“一元理財”的旗號,以“眾籌募集資金”模式,將較高門檻的理財產品如信托產品違規進行拆分,然后鼓動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購買,還美其名曰“普惠金融”。
片面地宣揚確定、信任,結果往往是讓金融消費者喪失應有的警惕性,盲目相信那些不具備從事金融業務資質和能力的公司。近些年來,一大批劣質的類金融平臺涌現,各類產品眼花繚亂,讓一大批投資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落入彀中。
片面地宣揚幸福、美好,結果往往使整個社會對金融抱有幻想,而忽視了金融創新背后蘊藏的風險。余額寶一開始就宣稱其收益是活期存款的十幾倍,這是一個壞的示范。金融風險與收益相伴而生,“剛性兌付”不會永遠存在;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深化,但也可能給金融穩定帶來影響。
“小確幸”金融觀在我國生根發芽,這兩年還表現在“校園貸”“首付貸”等現象的蔓延。無論是“校園貸”還是“首付貸”,都以低門檻甚至零門檻、手續簡便為噱頭,但實際利率很高、還貸要求嚴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平臺絕大多數沒有發放貸款的資質。
不但在我國,類似“小確幸”金融觀的流毒,在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也多有傳播,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次貸。對于收入低、積蓄少的美國窮人來說,是“次級貸款”讓他們圓了住房夢,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殊不知,正是這些次級貸款,引發了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爆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當然,在我國,“小確幸”的互聯網金融正在退燒,“新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粉墨登場。但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新金融、金融科技,其本質仍屬于金融。對金融而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永遠是風險控制。而且,由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采用,金融新業態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比傳統金融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監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2015年7月以來,相關部委出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辦法,強化了制度建設。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對暴露出的嚴重問題和風險隱患進行集中清理,一批借“金融普惠”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的“害群之馬”受到打擊。
應該說,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合格投資者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對參與金融的投資者設置準入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但不限于財務狀況、知識水平、投資經驗、風險偏好等方面。當然,投資金額或資產規模不是合格投資者的唯一標準,但也不能將無原則的低門檻作為互聯網金融或普惠金融的標志。如果一個互聯網金融平臺,讓一個風險偏好保守的老年人,以一元的門檻購買私募基金,帶來的不是“小確幸”,而可能是“大麻煩”。
總之,作為一個特殊行業,金融業存在高風險性、強關聯性和內在脆弱性等特點。我們需要金融創新,但創新要有邊界、有規則、有門檻。金融可以有態度、有溫度,金融讓生活更便利、讓社會更美好,前提是:國家和社會對金融進行嚴格的規制和監管,從業機構和金融消費者認識到金融的不確定性,管控好金融風險。
金融不是陽春白雪,但需要專業、專注。請記住,金融不是“小確幸”。
作者系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責任編輯 賈瑛瑛)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