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如果國家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都會“摻水”,那么,又叫外人如何相信我們的企業,甚至我們的公民是誠實守信的呢?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7月27日,除青海外,全國有30個省份均公布了上半年的經濟數據,30個省份GDP增速無一例外全部高于全國7.6%的水平。其中天津和貴州分別以12.5%的增速并列第一;只有北京和上海增速低于8%,但也都實現了同比增長7.7%。另據統計,排名前21位的省份GDP共計252823.68億元,已經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248009.2億元的GDP總量;而將目前30個省份的GDP相加,則超過全國總量31630.2億元,超出比例為12.75%。
歷史數據顯示,自從1985年國家和地方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地方統計總和始終高于全國的GDP總量,不僅呈現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遞增的趨勢。例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國2.68萬億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國3.2萬億元,2010年31省區市GDP超出全國總量3.5萬億元,2011年31個省區市GDP總和超出全國總量4.6萬億元,2012年地方GDP之和超出全國總量5.76萬億元。簡單測算,今年全年31個省區市GDP總和超出全國總量至少將達6萬億元,即多出一個廣東省,或者多出一個韓國。
為什么地方GDP之和大大超出全國總量,且逐年遞增?輿論普遍認為,主因還是GDP掛帥,為追求政績,地方政府虛報經濟數據,干預統計調查。此外,也有專家表示,除數據有“摻水”嫌疑外,這也同地方和中央數據的統計方式有關。例如,一種產品可能在全國跨地區流動,一省的最終產品成為另一省的中間產品,就存在著重復計算。不管是有意“摻水”還是無意“加水”,一個國家和地區的GDP數據,事關一國一地的誠信,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怎么能相差達數萬億元之多呢?如果國家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都會“摻水”,那么,又叫外人如何相信我們的企業,甚至我們的公民是誠實守信的呢?
更何況,有些現象互相打架。例如,日前,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客新華網和中國政府網,在解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時談到,“東部地區轉型升級起步早,調整步伐快,服務業、制造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經濟率先企穩,而且增速穩中略升,為全國經濟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言下之意是中西部“后穩”,而非“率先企穩”。另外,他還談到,“從行業看,與投資相關的行業因需求萎縮和產能過剩矛盾總體形勢比較嚴峻,產品價格走低,行業利潤偏低;與消費相關的行業市場競爭比較充分,適應市場能力比較強,整體保持平穩增長”。而眾所周知,中西部地區以資源類產業為主,大多屬于“與投資相關的行業”,可上半年增幅較高的省份卻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如云南增長11.4%,新疆增長11.36%,陜西增長10.82%,湖北增長10.76%,等等。
又如,有的地方在統計GDP時還搞雙軌制,“擺政績時是一個數字,要補貼時又是一個數字”,甚至身兼“百強縣”、“貧困縣”兩個頭銜。統計數據注水、GDP層層加碼、地區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統計數據造假的問題,國家統計局、監察部、司法部曾聯合部署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要求“嚴肅查處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理一批頂風作假的責任人,堅決遏制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現象”。但是,“嚴肅查處”也好,“堅決遏制”也罷,GDP“注水”之風還是越刮越猛、愈演愈烈。問題出在哪里?關鍵還是考核干部以GDP掛帥的標準根深蒂固。事實明擺著,哪個地方GDP高,哪個地方的官員底氣就硬,晉升就快。GDP怎么大干快上?最近讀到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的一段話,說得特別形象:“官員出政績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借錢。等要還債的時候領導已經調離或者晉升了!彼裕倪M干部考核的標準之一就是要實行“債務問責”,希望正在開展的兩個月的審計風暴之后,對地方官員全面實行地方債務問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