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性理財:天使與魔鬼同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4:10 華龍網-重慶晚報
任何理財都有風險,宣傳時切忌一味夸大收益 案例 2006年底,市民陳先生花10萬元購買了某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1年后的去年底,該理財產品到期,可銀行告訴陳先生,他10萬元的理財收益只有39.6元。在2007年大牛市的大好機會下,花10萬元,不論是炒股票,還是買股票型基金,賺個三五萬元,甚至翻番都是很輕松的事,面對還不及活期存款的收益,陳先生很是不解。于是,陳先生立即找某銀行說“聊齋”,并四處投訴。 不是個案 2006年、2007年,隨著資本市場的牛氣沖天,居民的理財意識空前覺醒,可以說,我國已進入到一個“全民理財”的時代。 日前,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多位銀行、基金等理財專家。民生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陳松說,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虧本)都是正常的,因為這類理財產品屬于浮動收益理財。浮動收益理財,收益既然是浮動的,當然既可以高浮(獲取高收益),也可以低浮(存在的高風險)。他說,從理財合同本身看,銀行不存在欺騙或違約的問題。這種現象不會是個案。由于去年很多理財產品推出時,掛鉤H股、美股等海外投資工具,大多是看漲,而今全球股市跌聲一片,隨著這些理財產品的逐漸到期,低收益的產品還會不斷涌現。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一基金經理稱,正如“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一樣,理財是一種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就存在風險,出現零收益或虧損,都是正常的。買基金也是一樣,基金投資也可能出現虧錢的情況。 據了解,最近市場出現零收益理財的產品已多達五六只。 3年前就發生過 據了解,今年初集中爆發的“零收益理財”,大多數是結構性理財產品,而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三年前就已發生。 2003年銀行最早開始推出,這類產品部分本金投資債券以保證到期本金安全,剩下的極小部分本金投資于金融衍生產品,通過杠桿效應博取更高的回報。銀行早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通常與美元LIBOR或者港幣HIBOR掛鉤,只要美元利率不上升或者不快速上升,則投資者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相反,如果美元利率快速上升,則投資者的收益就為零。這類產品的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收益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美元LIBOR市場表現。由于2003年以后的連續幾年,美元連續加息,并且兌人民幣貶值,早期推出的結構型產品不僅收益為零,而且折算成人民幣的損失較大。許多外匯理財投資者,應該深有體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